下关的沦陷

下关的沦陷

下关码头曾是南京最繁华的地区之一,也是南京最早的开放地区。

自金陵关开关,国内外商家便蜂拥而至,英、德、日等国也纷纷在仪凤门、惠民河搭建栈房,开设内河和远洋码头。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在下关设商埠局,名噪一时的商埠街由此得名。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通车,南京下关车站和长江客运码头的建成,进一步推动了下关商埠走向繁华。濒临长江、北连津浦线、南接沪宁线的下关,成为海上、陆上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当时国内最繁华的港口和最繁忙的铁路运输线。教堂、学校、酒楼、戏院相继在商埠街建立,城堡式的邮务大楼、规模宏大的航运大厦、别具风格的大西洋手表眼镜公司、庆华鞋帽洋货庄,在江边拔地而起。一时间车水马龙,国人与洋人杂处,汽笛声声,迎来送往了多少四方游子。南京大外滩,是令人炫耀的黄金江岸……

但是,随着日军的侵入,大批建筑设施被付之一炬,下关在呻吟,商埠在呜咽,历史一下倒退了半个世纪。

惨绝人寰震惊世人的中山码头大屠杀就发生在这条街上。

1937年12月,中国守军防守阵地逐渐被日军无情地撕破,12月12日下午开始被迫撤退。在占领南京东、南、西各城门的同时,日军迅速从城东、西两面向下关攻击,欲图迅速截断中国军队渡江北撤的退路,以实现将中国军队围歼南京城下的战略目标。

13日凌晨,接到日军第十六师团发出向下关进击的命令,各联队迅速向下关攻击前进。步兵第三十八联队及配属的轻装甲车由紫金山北麓地区向西北进发,占领和平门、中央门及红山高地后,留下少数警备兵力外,主力继续向下关突进。日军第三十三联队也于下午进抵至下关。担任第六师团左翼主力的步兵第四十五联队12日下半夜占领了江东门后,一边与遭遇的中国军队激战,一边向下关急进。

日本《步兵第四十五联队史》记载说:“……联队命令第三大队为第一线,向南京水西门以西约三公里的上河镇攻击,第二大队担任预备队。第三大队在上河镇与敌人遭遇,双方激战至傍晚,但未能突破该地……敌军从下关向扬子江和水西门方向蜂拥而来。13日早晨,第二大队正向下关前进,当时,附近弥漫着大雾,四周是莫愁湖等大小湖泊和沼泽。从城外到扬子江一带到处都是敌兵。部队一边击溃敌军,一边向三汊河南面挺进。……敌人的抵抗极为顽强。这时,取道上海登陆,接着又追赶大队的机枪中队和大队炮小队赶了上来,并协助攻击。配属的速射炮小队也协助第一线中队发起攻击。敌军终于再次向下关方向撤退。敌军隔着河进行最后的抵抗,我军在20米宽的沟渠南北两侧与敌激战。敌军虽有迫击炮的支援,但还是遗弃了大量尸体撤退了。”

13日傍晚,第六师团步兵第四十五联队、骑兵第六联队进抵下关,与先行抵达的日军第十六师团所属部队会合。日军第十军所属之国崎支队也从安徽太平以北慈湖镇渡过长江,沿长江北岸向浦口进击,在击退了中国军队的抵抗后,于13日下午攻占了下关对岸的浦口。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第十一战队,在旗舰“安宅”号的率领下,突破江阴、镇江等地数道封锁线后,于13日下午2时许进抵下关江面,并以舰炮和机枪封锁江面。下午5时,日军第十一战队舰艇也抵达下关码头,守军渡江北撤的退路被彻底截断。

抵达下关的日军对正在渡江或准备渡江、放下武器的中国军队及逃难的平民,或用机枪扫射,或用炮轰击,一时间,江上江岸血肉横飞,尸首遍布。

“佐佐木支队”支队长佐佐木在《一个军人自传》中这样说:“12月13日,拂晓前,我先头部队插入敌人阵地,接着紧追敌人;轻装甲车在上午10时左右向下关挺进,聚集于江岸,或扫射在江面上逃跑的败敌,大约打完了15000发子弹。在此期间,步兵第38联队占领了靠城北的五个城门,截断了敌人的退路,联队长和第33联队的大队一起赶上装甲车,然后进入西面挹江门附近,间或同逃跑的敌人进行战斗。稍后,第6师团的一部分兵力从南边来到江岸;海军第11战队溯江而上,对顺流而下的敌船进行扫射,下午2时,抵达下关……那天,在我支队的作战区域内,遗弃的敌人尸体达一万几千具。此外,还有在江面上被装甲车击毙的士兵和各部队的俘虏,如合在一起计算,仅我支队就已解决了敌人2万以上。”(1)

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在《战斗详报》也有记载:“下午2时30分,前卫尖兵到达下关搜索前面敌情。结果发现扬子江江面满是船、木筏及所有能漂浮的东西,无数残兵败卒正用之不断地顺流而下。联队马上将前卫部队及速射炮展开在江岸上,猛烈射击江面上的敌军。据判断,两个小时消灭的敌军不下两千人。”(2)

下关江边尸体堆积

时属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的士兵町田义成回忆说:“我们中队到下关车站广场的时候,日本友军的炮弹连续不断地落下来。……他们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枪也不拿,捡了小木船、木筏、木材,乘这些东西沿扬子江顺流而下。有5—8人乘的小船,也有30人左右乘的船,船里还有女人与孩子,没有能力抵抗日本兵。前方20—30米处有逃跑的败兵,这边的日本兵都举起机枪、步枪瞄准他们‘哒哒哒’地射击。小船、木筏上是穿着普通百姓衣服的中国人;畏缩着身子尽量多乘一些人顺江漂去。船被击翻了,那边的水域马上就被血染红了。也有的船上中国人被击中后跳入江中,可以听到混杂在枪声中的‘啊啊’的临终惨叫声。……但对方并没有全部都死,也有顺流而去的中国败兵。我身边的士兵们对我说:‘不用担心,在下游有部队在等着他们,一个不留,全部射死。让他们下去吧。’就这样,射击了不到两小时。”

时属第十六师团第三十三联队第一机枪中队的佐藤睦郎说:“在下关的步兵各个部队都在到处射击。同时扬子江岸大量的中国人拥挤进来,人数不断地在增加。没有逃到对岸的人群集中在岸边,已经有数千人以上。我们对着那里,不管他是谁,只管用92式重机枪连续射击。机枪中队每一小队有两挺重机枪,一个中队有八挺,我们拼命扣扳机(扣一下子弹就飞出来)。港口挤满了大量的人,男女老少都有。……我们可怜他们的话,就不是战争了。我们马上接到小队长‘射击’的命令。(只要是中国人都杀)这个命令,大概是师团长发出的。” (3)

粗略统计,日军进攻到下关的当天,中山码头一带的长江边至少有2万以上的守军官兵及百姓饮弹长江南岸江边,死于日军的枪炮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