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的“活菩萨”
离开南京大学前,我们特地来到南大南园的东南角小粉桥1号。
这是一处有一座美丽的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青灰色砖墙黑瓦,白色的窗棂,屋顶还有欧式的老虎窗,属于民国时期的现代派风格建筑。这里就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拯救了几十万中国人生命的德国商人、被誉为“南京辛德勒”的约翰·拉贝先生的故居。
拉贝纪念馆于2006年秋天对外开放。走近这绿树掩映、宁静而凝重的院落,我们想得很多,在日寇实行野蛮、残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先生以自己的正义、忠诚、人道、无私与热忱,与其他国际友人一道,拯救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他的这一英雄壮举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是永远屹立在中国大地和中国人民心中的巍巍丰碑!
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早年丧父,初中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在汉堡一家出口商行当伙计。1908年,他辗转来到中国在西门子洋行任西门子南京办事处经理。在大多数德国同胞早在日军到达南京之前就离开中国之时,拉贝却选择留在中国,其理由极其简单而又十分感人。他说:“我在中国生活30多年了,我的儿子和孙子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我在此生活愉快,事业有成。中国人民待我很友好,即使在战争时期也是如此。”其实,拉贝留下不走,尚有他个人的原因:他觉得自己有责任保护中国雇员的安全,他们是西门子公司的机械师,维护着南京主要发电厂的涡轮机、各部门的电话系统和时钟、警察局和银行的报警器。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如果不是他亲口所说,谁也不知道他竟然是一位1931年自愿加入的德国纳粹党党员,而且还担任着纳粹党南京地区的负责人。
11月22日下午5时,国际委员会开会讨论成立一个南京平民中立安全区,可能是对拉贝先生忠诚敬业精神的仰慕,也可能是对他德国纳粹党人特殊身份的看重,大家一致选举拉贝担任主席。金陵大学的美国教授斯迈思博士任秘书,成员有美国人梅奇牧师(美国圣公会)、毕戈林(美孚煤油公司)、贝德斯博士(金陵大学)、密尔士牧师(美国长老会)、德利谟(鼓楼医院)、李格斯(金陵大学)、英国人福娄(亚细亚火油公司)、希尔滋(和记洋行)、麦寇(太古公司)、里恩(亚细亚火油公司)、德国人潘亭(兴明贸易公司)、史波林(上海保险公司)、丹麦人汉森(德士古火油公司)等。杭立武奉命离开南京后,总干事由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斯博士担任。
有关建立安全区的建议得到德国大使、英国大使和美国大使的同意。该建议将通过美国大使馆电台发给上海美国总领事,再转交给日本大使,要求承认难民区的中立地位。
拉贝(中)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部分成员在安全区总部门前
在拉贝的主持、领导下,南京安全区于12月11日起,在宁海路5号设立事务局,开始接纳难民;12月8日难民区内首次悬挂起具有特殊标志的旗帜——白色旗子上圈以红圆圈的红十字。
安全区虽然建立,但日军拒绝承认安全区。拉贝觉得只有向更高当局求助,才能解决问题。1937年11月25日,他给希特勒发去一份电报,请求元首“善意从中调停,要求日本政府承认为未参加南京战斗人员而设立的安全区”。同时,拉贝也发一份电报给他的朋友、总参议克里贝尔先生,“请真诚支持我对元首之请求,否则将酿成一场不可避免的大屠杀。”
希特勒和克里贝尔虽然没有答复拉贝。但此后,日本飞机轰炸南京的方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狂轰滥炸,只空袭军事目标,拉贝感到一丝欣慰。但是,他的胜利感很快就烟消云散。各种危机接踵而来。特别是大量难民如潮水般地涌进安全区,在很短时间内,整个安全区密密麻麻挤满了25万难民(最多时达29万人),简直成了“人类蜂窝”。拉贝和他的同事们为解决安全区的卫生及食品问题而日夜操心。
1937年12月12日晚8时,拉贝在自己的住宅看见火光映红了整个南面的天空。这时,他听到有人砰砰地疯狂敲着院门:一群中国妇女和儿童哀求着放他们进来。一些大胆的男人干脆从德国学校翻过墙头到他的花园里来,想寻求保护。炮弹和炸弹在不停地呼啸着,越来越密集,越来越近,到处是山崩地裂的声响,拉贝和他的中国助手、好心的韩先生,都戴上了钢盔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在人群之间穿梭,在这儿训斥两句,在那儿安抚一下,最后大家都乖乖地听他的话,安静下来了。
12月13日早饭后,拉贝来到了国际委员会总部宁海路5号。在街上,拉贝看见安全区内所收容的中国士兵惨遭背信弃义的日本军人的杀害,亲眼看见南京的几个池塘已被死尸填满,更是悲愤已极,忍无可忍!利用自己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和德国纳粹党南京地区负责人的身份,他一封接着一封地给日本大使写信。但是,拉贝得到的答复都是千篇一律:“我们将会通知军部。”几天过去了,每天带来的都是新的令人发指的暴行。
拉贝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利用自己是日本盟国官员的身份作为护身符,驱车开始在城内到处“打游击”,打算以个人的力量去阻止日军的暴行。他把自己的住宅和办公室腾出来当作安置西门子公司雇员家属的避难所。把数百名妇女安置在他后院里的小茅坑,还和妇女们商定一套报警系统来保护她们不受日本兵的骚扰。只要日本兵有人提出抗议,拉贝就把他的纳粹袖章在他们面前一晃,并指着上面的标识问他们知道不知道,这在德国是至上的“勋章”。拉贝这一招还真灵,日本人对南京的纳粹分子都非常尊重,有时甚至有点害怕。
拉贝的勇气和慷慨赢得了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的敬佩。对纳粹主义深恶痛绝的罗伯特·威尔逊大夫,在家书中这样赞扬拉贝:“他在纳粹的圈子里很突出;我在过去几周里与他交往密切,才发现他是一个那么卓越的人物,他有一颗那么博大仁爱的心,以致很难把他的这种品格和他对希特勒的崇敬奉承结合起来。”
1938年新年这一天,西门子难民收容所的难民们,在院子里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约翰·拉贝先生三鞠躬,献给他一块大红绸布,上面写着:“您是几十万人的活菩萨。”难民们用这种中国传统礼节和朴素无华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拉贝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
1938年2月23日,拉贝应召回德国,登上英国炮艇“蜜蜂”号于26日驶抵上海,乘坐意大利轮船抵达柏林。在离开中国前,拉贝向送行的南京人保证,他要把日本人的暴行在他的祖国公之于众。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个纳粹党员关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通过报刊文字、广播消息、电报、信件在德国和欧洲逐步传播,他也因此遭到纳粹的迫害。但是,他无怨无悔,依然深情地爱着热爱和平的中国人。
在他去世47年后,掩埋在历史尘埃之中,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日记,由他的孙女厄休拉·菜因哈特公之于世。52万多字的《拉贝日记》(1937—1938)首版于1997年8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一年正是全国性抗战爆发60周年,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拉贝的业绩及其日记。著名历史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亲自撰序,他指出:“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1) 唐生智、刘斐等著:《南京保卫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正面战场》,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335页。
(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54页。
(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83—684页。
(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08—611页。
(5) [日]松冈环编著,沈维藩译:《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大屠杀受害者120人的证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6) 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5·幸存者调查口述》,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0页。
(7) 孙宅巍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1页。
(8)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纪实、证言专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9) 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21页。
(10)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11)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
(12) 同上书,第144—145页。
(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编委会、南京图书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13—414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
位置:河海大学校园内,1985年8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数以千计的无辜同胞在本院境内,即清凉山附近之原吴家巷、韩家桥等地遇难。为纪念死者,激励后人,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特立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