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承认的掩埋事实

不被承认的掩埋事实

崇善堂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初设于南京龙王庙,同治四年(1865)与另一慈善机构“益善堂”合为一堂,改称“崇善堂”。同治十三年(1874),堂址迁至金沙井。民国初年,公推周一渔老先生为崇善堂堂主,与南京地方乡绅仇埰等主持堂内事务,业务日益扩大,兼办有保婴、施诊、施材(棺材)、戒毒等慈务。周一渔是民国年间南京地区有名的慈善家,家住石鼓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为当时宿儒,行医济世。1929年5月,崇善堂向南京市政府社会局办理了注册手续,周一渔以崇善堂堂长的身份领取了执照,堂址在城南金沙井32号。(6) 南京沦陷前夕,崇善堂迁入难民区,自12月11日起开始救济难民食米。

1937年12月,周一渔动员堂内全体人员,雇用了民工50余人,组成了“崇”字掩埋队,并亲任队长。他不顾年迈体弱,带领全体队员,穿着前后都印有白底黑字“崇”字的背心,冒着生命危险,从12月开始到次年4月初,在挹江门、鼓楼、新街口一带,及中华门、水西门、通济门一带,就地将沿途见到死难同胞尸体挖坑掩埋。由于掩埋尸体的数量极为庞大,人手还是不够,遂又雇用了大量临时工,原班人员仅供伙食,无薪酬,临时工则按日付给少量报酬。掩埋队工作历尽难险,有时人员被绑架,有时车辆被扣留,有时通行证被没收。

《南京崇善堂掩埋队工作一览表》附件记载,1938年4月上旬到5月,由于气候转热,在日伪当局催促之下,各掩埋队不得不加快收尸速度。据统计记录,崇善堂4支掩埋队共掩埋104718具尸体。其中,第一队4月9日至18日间共埋尸体26612具,包括主任在内的12人,每人每日平均掩埋近222具,第二队4月9日至23日间共埋尸体18788具,每人每日平均掩埋约104具。第三队4月9日至5月l日间共埋尸体33828具,每人每日平均掩埋近123具。第四队4月7日至20日间共埋尸体25490具。每人每日平均掩埋近152具,四队在这一时期人均日掩埋150具。

就是这一组掩埋数据,近年来不断遭到日本的“虚构派”(日本政、学界,对“南京大屠杀”的立场,存在着屠杀派、中立派、虚构派三大派别)的否认,他们认为,崇善堂这个组织没有经过登记,或是认为崇善堂的掩埋工作已纳入红卍字会的统计,甚至说“在攻陷南京前后,任何地方都没有崇善堂进行埋葬活动的痕迹”;同时又狡辩说,崇善堂日均掩埋数大大超出了其他掩埋队的数量,特别是崇善堂收尸到4月以后“开始急剧增加”,违背了“通常应是初期多,越到后来越少”的规律等。

虚构派经常引用日本特务组织成员丸山进之言:“崇善堂和其他弱小团体向自治委员会提出了作业申请,自治委员会因为已将埋葬事务统一委托给了红卍字会,所以没有接受这些申请。他们即使作为下包方从事了埋葬,其埋葬的作业量也是被包括在红卍字会的作业量之中的。”其实,崇善堂的埋尸活动,见诸大量的敌伪档案资料。崇善堂堂长周一渔于1938年12月6日致伪江苏省赈务委员会的信中明白说明,“此次事变(指南京沦陷),敝堂亦在难民区内成立诊所,组织掩埋队,及办理其他救济事宜。”(7) 该堂如无掩埋活动,岂敢在致敌伪政府函件中正式提及!在日伪档案中,我们还看到另一个慈善团体长生慈善会的主席舒敦甫,于1939年1月21日致督办伪南京市政公署的呈文中称:“上年南京事变,尸骸满地,惨不忍睹,属会所有乙等棚木板材一百余具,由崇善堂、红卍字会各慈善团体掩埋队与地方人士之来索取,已施送一空,即甲等之半赊材七十余具亦皆尽数免费施用。” (8) 如果崇善堂没有掩埋活动,舒敦甫岂敢在文中将崇善堂列于索材掩埋尸体的慈善团体之首,同时,我们知道,在掩埋遇难者尸体之时,揭露日军暴行唯恐不及,断无少报的可能。

近年来,众多当年曾被崇善堂雇佣埋尸的老人都留下了人证口述资料。

崔金贵老人回忆说:“在我们家住的附近有个崇善堂,是个崇善团体。……日本兵进城以后,崇善堂找人收尸埋尸,有些过去抬棺材的和我这种闲着没生活来源的人就去了,一天弄块把钱。我去的时候已较晚,大约三四月光景。……埋尸就在附近挖坑埋,或拉到原来的壕沟扔下去,填些土。……埋尸的时候,埋的人不计数,是按天算钱,但崇善堂有人跟着专门计数的。”

崇善堂之活跃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收尸活动,当无任何疑问,日本“虚构派”的辩解,完全是缺乏说服力的别有用心。

事实证明,欲盖弥彰,岂患无词!

(1) 蒋公毂著:《陷京三月记》,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2) 张生、吴凤照、费仲兴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8·幸存者口述续编(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1511页。本节没有注明的证词,引自本史料集第1512、1515页。

(3) 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南京地区抗日战争史》(1931—1945),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188页。

(4) 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5·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1页。

(5) 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5·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6) 《南京市慈善团体调查表》,1938年8月,南京市档案馆藏。

(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6页。

(8) 同上书,第457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东郊丛葬地纪念碑

位置:玄武区中山陵西洼子村菜地,1939年5月立,1988年5月南京市人民政府重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华日军疯狂实施南京大屠杀。我东郊一带,惨遭杀害之无辜同胞,尸蔽丘陇,骨暴荒原,因久无人收,而至腐烂腥臭。迨至翌年四月,始由崇善堂等慈善团体从事收殓。计于中山门外至马群镇一带收尸三万三千余具,就地掩埋于荒丘或田野。越数月,察及于丘壑丛莽间尚遗其余,故时或恶气四溢。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复经伪市政督办责成其卫生局,又于马群、茆山、马鞍、灵谷寺等处,收集死难者遗骨和残骸三千余具,丛葬于灵谷寺之东。嗣于一九三九年一月,立“无主孤魂墓碑”为志,考其碑文拓片犹在,惜乎原碑已湮没无存。爰特重立此碑,以示悼念,且告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