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规模最大的“神社”
沿着永庆巷朝体育馆东门步行大约300米,一座门牌为五台山1号、明黄色墙壁、赭黄色窗户建筑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该建筑坐北面南,一层砖木结构,柱跗式台基,方形外廊柱,宽而矮的歇山顶,黑瓦、杏黄色的墙壁。正门及侧门两侧,均有保留完好的石狮子。门楼上装饰着“江苏省建七公司”红色大字,从门厅向里望去,经理室、办公室等字样的铜牌有序地挂在房间的门旁。若不是门厅外的碑刻,过客往往以为这只是一处普通原办公用房。
我们正在大殿门厅前嘀咕,一位穿着制服的姑娘迎了出来。当她得知我们的来由后,十分肯定地说:“这就是日本人建的‘大庙’,那边是‘小庙’!”顺着她指引的方向,果然在大殿左侧,还有一处与“大庙”类似的建筑。“我们称‘庙’,日本人称‘神社’,都一回事,反正现在是我们的办公室。你们可以在外面随便看看。”我们连称:“打扰,打扰!”
门前的碑刻告诉我们,该建筑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原为侵华日军仿照东京靖国神社而建的“南京神社”,为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两栋砖木结构的建筑,均为日式和风建筑风格,其中坐北面南者为正殿,坐东面西者为侧殿。主体建筑322.66平方米,黑瓦、飞檐、丹柱,柱式台其基,歇山顶,方形外廊柱。“小庙”在“大庙”的东南方,规模略小坐东朝西,两殿之间相距约100米,建筑面积124.5平方米,门牌号为五台山1号建筑-2。院内草坪上,散落着若干个有些年份的石质构建,道路两旁的旧式路灯底座装饰着雕花纹饰。
侵华战争时期,凡是被日军占领的地方,日军都会在那里修建“神社”。南京五台山“神社”,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一处。这处“神社”之所以选在五台山,第一是因为五台山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第二是因为日军在清凉山有一处火葬场,阵亡日军在火葬场火葬后,直接就将骨灰送到这处“神社”。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所著的《南京沦陷八年史》记载,1939年10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在南京成立后,日军总部着手在南京建立一座在中国占领区内规模最大的“神社”。1940年2月,日方出动了两个大队士兵监督民工开始建设。在开挖地基时,突然发现地基下有两处层层叠叠的尸骨。原来,被困于五台山上的2000多名中国警察、高射炮兵与难民被杀害后,就被掩埋于此。
这真正是一处建在被屠杀的南京军民的白骨上的“神社”!
仿照东京靖国神社的规制和格式建设的“南京神社”,于1941年底竣工。正殿的殿中,原供奉日本神道教的天照大神像及在战争中阵亡的校官以上军官灵位。侧殿,则用于供奉尉官以下军官和普通士兵灵位。南京沦陷期间,占领军经常在这里举办祭祀仪式,其中最隆重的一次,是1942年12月底举办的。当年12月18日,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冢田攻大将所乘坐的飞机,在安徽大别山上空被中国军队第四十八军一三八师四一二团三营九连的高炮击落,成为抗日战争期间被中国军队击毙军衔最高的日军将领。后来,冢田攻和随从将佐的骨灰运到五台山的“南京神社”供奉。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冢田攻正是1937年12月进攻南京的日“华中方面军”参谋长,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