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现一处遇难者丛葬地

又发现一处遇难者丛葬地

2005年,在全市抗日战争伤亡人口和财产损失拉网式普查中,建邺区共调查100多人,采集11名见证人口述资料,均为男性,其中年龄最大为1914年10月生,时年92岁,最小的80岁。调查的收获之一是新发现了殷山矶大屠杀遇难者丛葬地。2006年9月8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新发现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及对该遗址的考证结果。(5)

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位于河西南河大桥东南方,宁芜铁路东侧,宁芜公路与绕城公处附近的一处山坳中,当地村民俗称“大坟”的地方。这是一处呈实态形状丛葬地遗址,据档案记载,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在当时的沙洲圩大中和村、中和村和平良村杀害当地村民34人,被捕后下落不明的4人。侵华日军还烧毁当地村民草房209间、瓦房60间,抢走村民猪大小50头、牛2头、驴骡8匹。大中和村、中和村及平良村就是现在沙洲街道的沙洲村、中和村、双和村、莲花村。随即,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员在沙洲街道开展重点调查。

在双和村走访中,村民刘贵有第一个介绍了殷山矶“大坟”的情况:1937年侵华日军大屠杀期间,沙洲圩及附近地区,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为防止尸体腐烂污染环境,由民间自发地组织起来,将这些无人认领的尸体拖运到殷山矶的山坳中集中埋葬。

刘贵有的祖父刘增华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侵华日军枪杀,其祖母一直守寡,历经艰难困苦将几个孩子拉扯大。1964年出生的刘贵有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时说,每到夏天纳凉的时候,祖母总是爱和他讲述当年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和村民遭受的灾难,其中也常谈到“大坟”的来历。少年时代他常和伙伴们到殷山矶一带去玩,因为知道“大坟”里埋的人多,有些害怕,往往天未黑时就赶紧离开那里。中年以上的村民,都很熟知他们从父辈、祖父辈那里了解到的关于殷山矶“大坟”的口传史料。

区委党史办有关同志会同沙洲街道对全街道70岁以上的老人调查中,又获得一批重要的材料:

双和村村民赵福有,生于1921年7月,当年曾见到了很多亲人和同胞被杀的恐怖场面,并亲自参加殷山矶“大坟”的掩埋工作,是“大坟”的见证人。据赵福有介绍,1937年日本鬼子攻到西善桥后,兵营就驻扎在小行的南京生物药品厂附近。当时,几乎家家房子都被烧了,他家当时三间草房也被烧了,只好住在圩子里。村里的鸡、鸭、猪等全部被鬼子抢走了。他还被逼为鬼子送过两次鸡,送完鸡后,鬼子很晚才叫他走。他当时心里非常害怕,就想跑,但又怕引起鬼子怀疑在背后开枪,就只好慢慢地走开。除了他,村里还有不少人被鬼子叫去送家禽牲畜,有的回来了,有的去了就没回来。邻居家有个十几岁的哑巴姑娘,日本鬼子看见她叫她过去,她因为不会说话,就“啊啊呜呜”地叫着摆手,还跑着要躲起来。日本人拖她出来,她不肯,结果被一枪打死。赵福友大伯的老婆躲在采莲蓬的木盆里,被日本鬼子发现后也被一枪打死。在日本鬼子驻扎的这段时间里,村里被日本人杀死的不下几十个。

赵福有说,大坟内遇难中有男有女,有军人也有老百姓,有些人被绑带捆绑着手臂,三四个人绑在一起。他们用独轮车和箩筐把尸体运到山坳,掩埋工作大约前后持续了半个月,坟内大约埋了100人。他知道名字的死者就有村里25岁的赵新贵和他的老婆赵顾氏、24岁的杨小二,还有23岁的赵杨氏等。

沙洲村和双和村相邻,1923年出生的村民肖兴荣也是大屠杀的见证人。据老人讲,日本人进村后他家有三四间草房被烧,当时他们肖姓一门就有20—30户房子被烧。日本人还抢鸡、鸭、猪,他家的一头猪也被抢走了。他父亲20多岁,挑盐到城里去卖,在中华门城门被日本人毒打了一顿,以后腰老是痛,直不起来。

殷山矶“大坟”坟高约5米,三面环山,直径约10米,坟堆上长满了各种灌木,面临一口大水塘和宁芜铁路,四周丛林茂密。这一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其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

2006年8月底到9月上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的有关专家多次到殷山矶“大坟”实地考证,并走访了沙洲街道双和村的知情者。在此基础上,结合有关档案、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考证,确认殷山矶“大坟”是一处埋有100多名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丛葬地,而且已完整保存了近70年,没有受到扰动。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认为:殷山矶遇难同胞的加害者当为谷寿夫指挥的日军第六师团冈本镇部队及中岛今朝吾的第十六师团及其他日军部队。考证依据主要来自1938年2月1日出版的日本国际画报社刊,1947年3月12日,原侵华日军第六师团长、日本战犯谷寿夫在狱中致时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的一封呈文,以及1946年1月9日,家住南京钓鱼台91号的上新河湘鄂籍木材商盛世征、昌开运给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的呈文。

遇难的中国军人应为俞济时的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和第五十八师官兵,且主要为第五十八师官兵。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战史编的《淞沪抗战》中记述,1937年12月8日午后,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曾下达命令:“第74军第58师,着移西善桥附近,对芜湖方面及沿江之警戒。第51师于本(8)日晚放弃方山及淳化镇阵地,改守麻田桥、河定桥之线。”从这条命令中看,第58师当时曾在西善桥附近与日军交战。第74军方面:“(12月12日)20时奉命突围后,即令第51师残余官兵,与58师共同协同突破城南敌人包围线,激战良久,卒排险敌之抵抗,到达双闸镇,至13日拂晓渡江完毕。除51师残余官兵大部渡过外,第58师到达长江左岸者,仅得三分之一。”第五十八师有2/3的官兵,在南京城西南一带牺牲。遇难民众大部分为外地难民,但也有少数本地居民。

在证人赵福有老人的证言中,有名有姓地指出了当地人遇难的有赵新贵(男,25岁)、赵顾氏(女,24岁)、杨小二(女,24岁)、赵杨氏(女,23岁)等4人。需要指出的是,赵福有老人所证言的杨小二与《谷寿夫战犯案件起诉书之附件》第94件相吻合,该附件中记载:“杨小二等二人,于(民国)二十六年阴历11月17日至20日,在沙洲圩青石埂,被枪杀。”根据该案总表中列举,傅兆元l7日被枪杀,杨小二于20日被枪杀。

朱成山认为这是南京的第五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也是一处呈实态形状丛葬地遗址,其发现意义非凡。

(1) 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25·幸存者调查口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2) 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腥风血雨——侵华日军江苏暴行录》,江苏文史资料第80辑,1995年版,第42页。

(3) 张生、吴凤照、费仲兴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39·幸存者调查口述续编(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页。

(4) 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编:《腥风血雨——侵华日军江苏暴行录》,1995年版,第47页。

(5) 曾永明:《殷山矶遇难同胞丛葬地的发现》,载于《南京党史》2007年第6期,第15—17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花神庙地区丛葬地纪念碑

位置:南京功德园东侧高岗,1987年11月,南京市人民政府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即进行血腥大屠杀,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南京红卍字会和崇善堂的慈善团体,自1937年12月22日到1938年4月18日止,在中华门外雨花台、望江矶、花神庙一带,共掩埋遇难同胞尸体27239具。南京市民芮芳缘、张鸿儒、杨广才等组织难民30余人,于1938年1至2月的40余日内,在花神庙一带,掩埋中国军民尸体7000余具,其中难民尸体5000余具,军人尸体2000余具。特立此碑,悼念遇难同胞,永志不忘历史,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