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下的暴行

十六 清凉山下的暴行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居于南京城西隅,广州路的西端,今为清凉山公园所在地。三国时,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由于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吴大帝孙权随即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相传诸葛亮称金陵形势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凉山。唐代以后,长江西徙,雄观不再,但清凉山上的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等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据说,南唐时每到夏天,李后主李煜常留宿于此,其“德庆堂”的匾额为后主亲笔所提。寺内旧藏董羽画龙、李后主八分书和李霄远的草书,合称该寺“三绝”。

久负盛名的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就坐落在清凉山脚下,沦陷时,这里也被划入国际安全区的范围。然而,就是在这里,侵华日军屠杀了千余名中国平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内,纪念碑用水磨石打造,有3米多高,造型像是甲骨文的“鼎”,碑座为3层圆状的红色台阶,正面阴刻着“居安思危”4个大字,碑身三面刻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的中、日、英3种文字。碑顶、碑身为白色,碑身三面为3个“人”字形,碑顶是一个直径为66.6厘米的三足鼎。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          韩娃丽_摄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          韩娃丽_摄

纪念碑为何建在河海大学校园内?

带着疑问,我们查阅了《河海大学校史》。据记载,民国四年(1915),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办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时居丁家桥,后几经迁移,南京解放后迁来此地。1937年时,原址还较为偏僻,与吴家巷、韩家桥相邻,有农田,有池塘,有小桥,附近还有一座可容纳数百人的防空洞。198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立碑之际,河海大学还称作“华东水利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