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江门下的“尸山”
2025年09月26日
九 挹江门下的“尸山”
挹江门位于下关黄土山与八字山之间,古城南京的北部,是民国年间进出下关——这个百年商埠的最便捷通道。
此前,市民为进出城方便在城墙上掘出一个门洞,称作“土城门”。民国初年,由于宁沪和津浦铁路相继通车,水路码头和铁路运来的大量货物都要从下关经仪凤门入城,为缓解人员货物出入城区的困难,政府在仪凤门南填平洼地,修筑马路,开辟新城门。新辟城门当时并未有名,据传在城门落成之时,下关商埠局请时任江苏巡按使(后改称省长)韩国钧为城门取名,韩以江苏泰县别称“海陵”冠之,因此,城门被称为“海陵门”。事后他曾夸耀说,他使家乡之名上了古都南京的城门。蒋介石知道后,责骂他是以权谋私,令商埠局将城门名字换掉。因该城门濒临长江,由于“挹”是“舀”的意思,挹江有掬取江水之意,遂改名“挹江门”。
1927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中山陵,建造中山大道,将挹江门由单孔拓建为三孔,并在城楼上建成有双檐翘角叠楼9间,以壮气势。次夏,国民政府下令改朝阳门为中山门、仪凤门为兴中门、神策门为和平门、丰润门为玄武门、聚宝门为中华门、洪武门为光华门。“挹江门”三个字由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书写。
这本是一个繁荣祥和的地方,谁知到了1937年12月,却变成一片血雨腥风,挡住了人们求生的愿望,城门成了“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