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吉旧居隔湖相望的丛葬地
绣球公园紧挨着挹江门城门,沿公园大门右侧的步道前进200米左右,就到了挹江门遇难同胞丛葬地。碑址,与马吉故居隔湖相望,坐落在公园里的明城墙下。占地30多平方米,1米高的方形墓冢矗立在广场的中间,四周掩映着松树柏树,环绕着一簇簇冬青树,墓冢的正面刻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丛葬地纪念碑顶上雕刻着一个环状花圈,花圈中央刻有“1937·12”字样,背面刻着碑文和“南京市人民政府于1985年8月建造”字样。
马吉拍摄的难民进入安全区
公园小巧玲珑,造景紧凑,湖岸垂柳依依,湖中可行游艇。游客在此,北可观西园三岛,南可望观鱼池,东可赏山水城林秀色。临湖观楼景区,山顶有亭,登亭远眺,可观览四周景色,也是狮子山阅江楼的最佳观赏点。东可观古城宏伟的城楼,南望新建高楼林立,西看长江如带,北见狮岭雄胜。园中,秀水荡漾,微波闪烁,绿树丛中探露出亭阁水榭,回廊幽径,小桥流水,假山花圃,儿童乐园……
在夕阳乐景区,一位正在健身的当地老人告诉我们,在建设绣球公园时,此地曾挖出一堆堆白骨,经专家挖掘考证,确定为日军当年屠城时被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的遗骸。
由于这几年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居住在挹江门一带的居民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们并没有忘记当年发生在挹江门周围的一幕幕悲惨情景。
挹江门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 韩娃丽_摄
吴殿飞,1924年12月生,住在五所村79-8号,沦陷时全家逃难到姜家圩路边用竹竿搭起的草棚子里。家里有爷爷吴一九,时年74岁,父亲吴庆宝是拉洋车的,母亲吴张氏是家庭妇女,弟弟吴三根5岁,那年他14岁。回顾起当年的遭遇,他气愤难平地说:“在下关圣公会后面用石头铺成的小马路上(今称黄泥滩)日本兵杀了很多人,有刺刀挑的、刀砍的,也有枪打的。在路两边和马路上都是死人。姜家园一带马路上也死了很多人。是我亲眼看见的。我爷爷从姜家园回家,到五所村看家里的房子,他顺着圣公会西侧的路刚走到后面,就被日本兵抓住,日军用刀砍他的头,颈子被砍掉一半,还连着一半,血流了很多,人当时就歪倒在地,当场身亡。爷爷早上出去,到晚上还不见回来,家里人很着急。父亲和我去找,又过了几天才找到爷爷的尸体。邻居家有个人被抓夫,日本兵给他发了个牌子,让他参加收埋尸体。他和我的父亲一起,将爷爷的尸体用芦席卷起来,埋在姜家园的空地上。……我的小弟弟吴三根,我们叫他三根子,刚刚5岁,被两个日本兵砍了两刀,头被砍一刀,横着一刀,当场死了,尸体埋在姜家圩。我的哥哥吴殿宪,时年17岁,在南京城沦陷后的第5天,被日本兵抓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一同被抓的还有邻居家一个姓王的人。那时我在跟前,我才14岁,个子比较矮,日本兵没有抓我。有个中国兵姓胡,换上便衣,在我家附近晒太阳。日本兵对他砍了两刀,耳朵砍豁了,头上一刀,当时受伤未死。” (4)
据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救济队掩埋组于1938年3月统计,自1937年12月至1938年3月,在下关的姜家园、石榴园、挹江门城墙根下掩埋尸体6086具:1938年2月21日,在幕府山旁收殓尸首147具掩埋在下关石榴园;1938年2月25日,在下关各处收殓尸体85具掩埋在姜家园;1938年2月26日,在幕府山边收殓1902具尸首掩埋在下关石榴园;1938年3月1日,在幕府山边收殓3904具尸首掩埋在下关石榴园。
又据崇善堂1937年12月26日至28日统计,该掩埋队在挹江门以东收殓尸首392具掩埋在城根下。
统计表明,埋在这里的遇难同胞遗体除了在挹江门附近遭到日军屠杀之外,还有部分尸首是从幕府山、江边等地收殓来。
根据碑文的记载,大屠杀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还包括“姜家园、石榴园等地”,我们又寻访了姜家园、石榴园等处,但是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姜家园一带高楼林立,占地面积2.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世纪末在这里建成。石榴园原址已不存,据推测,应为21世纪初建成的明城墙下小桃园公园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