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建在白骨上的“ 大庙”
对于一些南京人来讲,五台山体育中心到底有多少个门,可能永远搞不清楚。从任意一个口出去,你可能就置身广州路、上海路,也可能在拉萨路,而这四周,又交织着数量不少的小路。初见是茫然的,但熟悉了之后,很快就会觉得这里的一切是那么亲切,草木、小路、体育场、学校、咖啡馆,好像每样都是刚刚好的尺度和距离。
五台山,海拔32.5米,由5个小山岗相连,山顶平坦开阔,犹如5个土台,故名。但这个五台山与山西的五台山有天壤之别,仅有一点相似,就是都建有寺庙。五台山东侧,有一座始建于南朝梁天监(502—519)年间的永庆寺,相传为梁武帝之女永庆公主因痴迷于佛,舍宅为寺,故称“永庆寺”。只是寺庙屡被战火焚毁,至民国年间仅剩下硬山顶,小瓦屋面,抬梁式木结构佛殿一座,1995年时被拆除。
五台山周边有百步坡、峨嵋岭坡道,以及广州路上那一段高到几乎垂直的石阶,还能看出些旧时山岗的痕迹。
作为南京体育中心,我们都不止一次地到访或参观五台山,但主要是观赏体育比赛或参加体育活动,对这里的文物立标情况还不大清楚。听地方史学者晓沧的提醒,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和日军所建的“神社”同居一处,且已立标。
沿五台山体育馆5号门进入,经一条石板路不多远就是五台山遇难同胞丛葬地立标之处。这是一处不太显眼的地方,碑也不像其他碑那样高高耸立,而是卧倒在一面墙的后面,如果没有人指引,想找到它真不容易。
纪念碑设计也比较独特,基座是5块由大到小依次垒起的方形石板组成的金字塔似的形状,长3.1米,宽2.75米,五级通高0.9米;碑身断裂成两块,上半截斜靠在台阶上,下半截在台阶下。石碑上满是刻痕,凹陷部分还有些深红色的印记,上半截石碑上刻着“纪念碑”3个金色大字,右上角刻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五台山丛葬地”,左下角刻着“南京市人民政府立于一九八八年七月”。躺着的那块石板上以隶书阴刻着碑文: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血腥事件中,五台山一带是我受害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
五台山遇难同胞纪念碑碑文 韩娃丽_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