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木商出钱雇工掩埋尸体
由于幸存者人心惶惶,不能自保,再加上上新河地区偏离主城,直到第二年开春,这一带成堆的遇难者尸体无人掩埋,任由日晒雨露,蚁啖鼠咬。
1938年1月,战事稍许平静,时住钓鱼台91号的上新河湘鄂籍木材商盛世征、昌开运等人,“在死尸丛中逃出”后聚集在一起,偷偷商量如何掩埋无辜乡民及同乡的遗体。后来,他们又找到南京红卍字会讨得一面红卍字的小旗帜,取出多年积攒下来的数万元法币,招募十余名身强力壮的乡民,以每具尸体法币4角的工价,带领乡民冒着恐怖和艰苦,从上新河码头开始掩埋遇难者尸体。
1946年1月15日,盛世征、昌开运将遇难者尸体掩埋情况向南京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提出了报告,呈文称:“日本军杀害我国被俘军人及逃难人民,共计28730余人,毙命于上新河地区。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12月(不记日)当时日军将被俘军民以铅丝缚手脚,推下河水中,有的盖上柴草倒下煤油烧死,妇女幼女被奸死者众。此外,以手榴弹、机枪、刺刀等武器处死者更多。国军及逃难人民,尸横遍野,人血染地。当时本地居民早已逃避一空,因我等是湖南木商,为财产关系,未有离去。尸体由我湖南木业商掩埋,因各处尸横遍野,人血染地,抛尸露骨,见之不忍,遂将尸体掩埋。”(2) 文中,他们还指明制造城西南方向暴行的日军部队“记日寇罪首,中岛部队(第16师团)、猪木部队(第6师团骑兵第6联队)、水野部队、大穗部队、烟中部队、德川部队等,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世界红卍字会南京分会掩埋遇难同胞尸体地点之一:上新河二道埂子
资料记载,盛世征、昌开运均为客居上新河的湖南木商。我们造访了坐落在上新河螺丝桥大街上的江汉公所,寄希望在江汉公所发现他们的相关材料。江汉公所是当年上新河古镇一所重要的会馆,也是湖南、湖北和江西木商聚众商讨大事的地方,2006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参观后,我们大失所望,坐落在上新河中学里中心广场附近的江汉公所,仅仅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栋晚清风格的精美建筑,内部空空如也,没有找到任何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学校政教处的一名负责人告诉我们,早些年,江汉公所居住着几户人家,后来随着河西地区的开发,住户被迁移出去。由于多年失修,会馆房屋已经摇摇欲坠,靠近最东侧的几间房屋屋顶已经坍塌。2009年,上新河中学扩建,“江汉公所”正好位于上新河中学校大门的主要通道上,为了保护这一晚清建筑,建邺区、河西指挥部和市文物局多次对“江汉公所”保护进行论证,最后一致同意将“江汉公所”向西整体平移进行保护。后来,会馆平移到今天的位置,原有四进,现为两进,现为学校的书法、美术展陈中心。
离开江汉公所,我们又前往木商们当年所建的太阳宫寻访。玄武湖畔太阳宫可谓无人不知,而河西绿博园里也有个太阳宫,知晓者就不多了。太阳宫始建于明末清初,当时上新河镇作为南京重要木材集散地,在夹江边停靠大量木排,常遭火灾,为祈求火神照应,这些木材商便共同出资修建了太阳宫,敬立太阳火神,太阳宫由此得名。这座300余载的古老建筑历经沧桑,较好地保存下来,经过精心修复,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2006年6月10日,被立标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太阳宫坐东朝西,面向大江,原有占地达6万平方米。可惜后来还是遭遇了火灾,主体被焚毁殆尽,清末重建时规模已缩小近一半。抗战中,太阳宫再次遭到烧毁,胜利后太阳宫再度重建。太阳宫既是文物古迹,附近也是遇难者丛葬之处,我们寻访到此。作为绿博园的一部分,太阳宫附近遇难者丛葬处已荡然无存,但看到绿树成荫、满园锦绣的情景,我们的内心还是感到无限欣慰。
木商们经常议事的江汉公所
上新河太阳宫丛葬地(今摄)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盛世征和昌开运生平的相关资料,但还是为他们的善举所感动。他们从家乡湖南来到南京西郊上新河从事木材生意历年有余,因家务、财务尽在南京,为财产计,在沦陷前后,没有离开上新河。在大屠杀后,盛世征、昌开运等人“可怜死者抛尸露骨”,冒着危险,挺身而出,尽施积蓄,“助款雇工将尸掩埋”。
据粗略计算,二人共花法币1万余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多么善良的木商,多么可敬的中国商人!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记录了对日军暴行的憎恨,表达了同胞之殷殷深情,践行了中国商人的经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