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书为南京市文艺基金赞助项目,也是南京市2019年文化建设工作目标的重点项目。正如习近平于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所说的那样:“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
让历史留住是一种责任,警示未来更是一种使命担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多厚重的历史,就有多深刻的思考。
自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之日,我们即着手编前准备,直到第六个国家公祭日前方完成初稿。本书记述的地域范围为现南京市行政区划内的11个区,含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
在资料征集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档案馆、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浦口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等单位的热情帮助。值本书出版之际,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凝结着集体的智慧,著名作家李风宇、张国防参与策划,张国防撰写第九、二十五章,并审读了全稿;哈鸣撰写了第八、二十四章。摄影家韩娃丽不辞辛苦拍摄了各纪念地的实景图片,王小孚先生参加调研并协助完成部分资料的核对,党史专家吴光祥协助查阅资料、校阅书稿,并提出中肯意见。
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虽然我们努力按照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要求进行了多次修改,力求使这本书达到较好的质量,但限于作者的研究能力和水平,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