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沉思

历史在这里沉思

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这座纪念馆的建设历程:

——1982年,日本文部省肆意修改历史教科书,公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此举激起中国人民和曾经遭受侵华日军大屠杀的南京民众的强烈愤慨,大家纷纷要求建立一座纪念馆,以牢记历史,永志不忘,珍惜和平,面向未来。

——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报经江苏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始筹建纪念馆,设立了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市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南京市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的忌日,在侵华日军江东门屠杀我同胞的“万人坑”遗址处举行立“奠基碑”仪式。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到南京视察时,亲笔题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建馆工程随即动工。当年8月15日,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放,同时南京市还在17处大屠杀遗址设立纪念碑。

——199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纪念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1997年12月12日,二期工程完全竣工。纪念馆完成扩建陈列室和陈列改造工作,新建了遇难同胞名单墙(哭墙)和《古城灾难》大型组合雕塑等。

——1998—1999年的两年间,发掘“万人坑”遗址,实施保护工程建设,并对外开放。

——2002年12月,“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建成。

——2005年12月,纪念馆在原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建了雕塑广场、集会广场、祭奠广场、冥思厅、史料陈列厅、和平公园等一批设施。这次扩建后纪念馆面积由原来2.5公顷扩大到7.4公顷,展厅面积由2800多平方米扩大到12000平方米,一座新馆展现在世人面前。新馆在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0周年之际向公众开放。

——2015年12月,经过两年的再扩建,纪念馆三期工程全面完成,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两年间,新建了胜利广场、胜利之路、胜利之火、胜利公园、胜利展厅等。纪念馆占地面积扩大至10.3公顷,建筑面积达到5.7万平方米。

——2015年12月13日,新建的分馆利济巷慰安妇旧址陈列馆建成开放。

我们需要知道这座纪念馆大致的功能划分:

纪念馆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

——展览集会区:该区分为史料陈列厅和集会广场。史料陈列展示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集会广场上有主题雕塑:冤魂呐喊、标志碑、灾难之墙、和平大钟,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这里集会,公祭遇难同胞,撞响和平大钟,发表和平宣言。

——遗址悼念区:该区包括“古城的灾难”大型组合雕塑、“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狂雪》诗碑墙、石壁墙与邓小平手写馆名、墓地广场、浮雕《劫难》《屠杀》《祭奠》、立雕《母亲的呼唤》、“万人坑”遗址陈列和悼念广场祭场、冥思厅等。

——和平公园区:该区以和平为主题,是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包含胜利之墙、和平公园、汉白玉雕塑《和平》、紫金草花园、日本友人植树林等。

——馆藏交流区:该区是寓馆藏、交流、办公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域,其主要设施有学术报告厅、图书馆、特藏库等。

纪念馆分为室内、室外两部分。但从进入纪念馆后,基本设计有专门的参观线路,这条参观线路让参观者室内外都能参观到。参观线路是固定的,大致路线是史料馆、集会广场、悼念广场等,也有指示牌和工作人员指导,所以在这座纪念馆,不论室内外的内容都能参观到,较为详细地参观完,大约需要3个小时。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史料和文物。建馆30多年,纪念馆从海内外共征集169714件文物史料,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物证和书证。我们在史料征集厅里能看到部分文物史料,特别是遇难同胞的累累遗骸,触目惊心,让人悲痛,难以忘怀!这些文物史料凝聚着纪念馆研究和工作人员精心征集、科学保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也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慷慨捐赠和奉献。在文物、史料、图片、解说词的组合陈列中,纪念馆用展陈方式和现代布展手段,向参观者叙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历史。我们应该记住,世界也应该记住——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2月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后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2月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炭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2月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四所村、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的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之后他们还将比赛继续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还是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新街口到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熄。全市约有1/3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惨不忍睹。

《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1948年11月4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进行判决时,即指出:“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人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15.5万具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这个数字还没有将被日军所烧弃了的尸体,投入到长江,或以其他方法处分的人们计算在内”。其强奸、抢劫、焚烧等罪行亦铁证如山。

概而言之,就是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1/3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侵华日军一手制造的这一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其行径惨绝人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耻大辱!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暴行,以使其勇于面对历史真实,以史为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取得亚洲各国人民的信任;特别是为有力回击日本右翼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进一步全面否定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言论,南京在江东门,在“万人坑”处,建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就是为了铭记侵华日军攻占中国南京后制造的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暴行而专门建立,是中国人民承受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一座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

据朱成山先生主编的《30年,我们这样走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30年馆志》一书介绍,纪念馆建馆以来的30年间不断加强馆场建设,开展多彩的特色活动,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促进广泛的和平交流,截至2015年参观总人数突破6000多万人次,其中,来自美、日、德、英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人士300余万人次。纪念馆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纪念馆已经成为南京的名片,是对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对外进行国际和平交流的重要场所,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先后被评为“世界十大黑色旅游景点”、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并获得中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建筑工程“鲁班奖”、“新中国城市雕塑成就奖”等重大奖项与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