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12月

5日 书评《人生哲学》(冯友兰著,商务印书馆出版)、《读〈中国历史的上帝观〉》(王治心著,中华基督教文社出版)、《两个美国留学生著的两部天书》(署名默之)刊《一般》第1卷第4号。《读〈中国历史的上帝观〉》一文另转载于同月《中华基督教文社月刊》第2卷第2册,原文作者王治心(时任《文社月刊》主编)作的回应短文附录于后:

这篇批评,是《一般》杂志主干夏丏尊先生作的,登在该杂志十二月号六〇八页。我们很感谢夏先生!他对于我们“文社”的作品,有许多恭维的话,我们实不敢当;尤其对于拙作《中国历史的上帝观》有很中肯的批评和介绍。这本书前半是记者任金陵神学教授时的讲义,比较的详细一点,后半是“文社”主干要我成书而匆匆续成的,记者自己,也觉得非常疏略,希望将来重加修改,夏先生的赐教,十分感受。现在记者服务“文社”,因为“文社”是提倡用中国思想,重新估定基督教的价值的,所以很希望能从这一方面努力,可惜我们的学力不够,没有多少的成绩,极愿夏先生多多赐教!

基督教在中国已几一百二十年了,著作界的沈寂,实在是一件不可掩的事实。在已往的著作中,大半是舶来品,不但与中国思想毫无接触,简直有削足适履之弊,而且有许多作品,逃不了浅陋鄙薄的评语;尤其有若干自己并没有读过中国书的人,居然会从外国书中翻译过关于中国学问的讨论,自己毫没有研究过佛教道教的人,居然也会发表宗教的讨论;尤其有一种顽固的中西作家,居然大放厥词的反对新文化,白话文,新式标点,自己并没有研究过什么是新文化?不懂得白话文的价值,不会用新式标点,居然也拾人牙慧,说些反对的疯狂话,这都是基督教著作界的丑!我们读了夏先生这篇评语,多少应当觉悟些!要晓得现在是学术发皇的时候,非基督教界中也有注意到基督教的作品,我很希望我们自称为基督教著作家的,要慎重些!要藏拙些!要努力些!

【注释】

[1]人骏:《本年度复旦师生的译著》,《复旦旬刊》第2期,1927年11月25日。

[2]“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华于1925年11月29日在上海租界被捕,12月17日被军阀孙传芳所部淞沪军警当局在闸北秘密枪杀。事情发生后,上海总工会质问军警当局刘华下落,而军警当局不予确实答复。上海文化界认为这是破坏国法、践踏人权的表现,即于1926年1月联合签发了《人权保障宣言》。

[3]《王伯祥日记》,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

[4]《园讯》,《立达》第13期,1926年4月30日。

[5]丰子恺:《法味》,《一般》第1卷第2号,1926年10月5日。

[6]积善堂在8月6日《上虞声三日报》第32号回应此事。

[7]曹聚仁:《从夏丏尊先生说起》,《我与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8]夏丏尊:《白采》,《一般》第1卷第2号,1926年10月5日。

[9]楼适夷:《难忘的鼓励和帮助》,《我与开明》,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10]张佐华:《读〈文章作法〉》,《开明》第35期,1931年9月1日。

[11]《朱自清谈:我和鲁迅》,《鲁迅先生轶事》,上海:上海千秋出版社,1937年版。

[12]该月刊是一种综合性刊物,主要刊载政治与时事、文艺评论、文学创作、音乐绘画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同时刊载讨论一般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青年问题和教育问题的时论。

[13]李宗武:《立达学会编辑的〈一般〉杂志》,《语丝》第101期,1926年10月16日。

[14]叶圣陶:《谈丏翁的“长闲”》,《文艺知识连丛》第1卷第1期,1947年4月15日。

[15]1926年秋《复旦大学同学录》。

[16]陈乃乾(1896—1971),名乾,字乃乾,浙江海宁人。毕业于东吴大学国文系。1926年任大东书局编辑、发行所长,兼任持志学院、国民大学教授。抗战中期进入开明书店。1956年后任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编辑。

[17]张竞生:《调笑〈一般〉之谓所主干也者》,《新文化》创刊号,1926年12月1日。

[18]爱娇:《裁判张竞生夏丏尊笔墨官司》,《晶报》,1926年12月27日。

[19]本志校者:《纠正张竞生先生的调笑》,《一般》第2卷第1期,1927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