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7月

4日 夜六时与章锡琛、章锡珊、王伯祥、范洗人、叶圣陶、徐调孚、丁晓先在高长兴集会,商公司进行事,定下年度招股十万元,董监各出二千,其余人员各出五百,余再招外股。十一时散会。

11日 王伯祥日记载:“下午四时,叶长青持道始介绍信来晤,商《文史通义注》稿让渡版权于开明事,雪村、丏尊俱不在,予允代洽,约期回音而去。”

12日 与同人商议《文史通义注》版税事。

王伯祥日记载:“丏尊意出五百金嫌贵,雪村以二千部版税率折定六百元,遂函复之。”

13日 中国语言学会召集末次筹备会议,定月底举行成立大会。

14日 下午赴福州路总店出席董事会。五时许散会,与王伯祥、范洗人、章锡琛、叶圣陶、章锡珊过王宝和小饮。八时许归。

20日 夜赴黄素封新亚酒楼晚宴,座有舒新城、叶圣陶等,谈国立编译馆修改教科书事,表示强硬反对,并主张明日即行集会应对。

舒新城日记载:

所谓编译馆修改教科书事,系该馆于十八十九两日分别召集各书店之南京店经理,谓以外交关系,教科书即须修改,嘱各经理将已审定之中小学教科书送交二份,由其漏夜审阅发还逐改。此事在法律颇不合,因教科书之审定,在事实上归为编译馆负责,在名义上则为教育部处理,教部无明令,如照改后,再有问题,政府可不负责,出版家于外交发生问题负责而外,并有据改审定书籍之责任也。但在事实上,教部既不能以明令修改,国家又无力拒绝他人之要求,惟有自动办理之一法。此时非因内之法律问题,而为对外之方法问题,出版家固疲于奔命,政府亦苦无良法,要言之,弱国之苦痛而已,于政府无尤。

22日 舒新城日记载:“午前章锡琛夏丏尊来电话,谓关于修改教科书事,拟有呈文,并拟由各家派员至教部请愿,请其按照图书审查规程第九条于三个月前通知修改。请我先去开明相商。我以地位关系,对此呈文不能签字,请其先将底稿送来。十一时持该稿去伯鸿家,将文字略加修改由其签字携至开明,同锡琛去银行公会,云五、叔良、伯嘉、子泉、高谊均到。云五谓书业公会呈文于十七日送教部时,曾致一私函于教部长王雪艇,王当亲复一函,对呈文所说之(1)规定敦睦邦交之范围(2)不溯既往极表同情,不日当提中政会办理,故主张等候数日,俟该文批复及编译馆之教科书发表再说。当通过。”

25日 舒新城日记载:“今日报载中政会通过取缔出版物标准(1)审查依出版法,(2)记载历史事实之书籍图画不在六月十日国府《敦睦邦交令》限制之内,交由行政司法两院通知主管机关,(3)在六月十日国府《敦睦邦交令》之前之出版物,不追溯既往,交由行政司法两院通知主管机关。据此,则书业公会呈文所请求者均已有答复。故云五来电谓锡琛前片所拟上之呈文可以中止,我与伯鸿亦以为然。”

28日 下午王伯祥、周予同来访,谈至四时。夜与王伯祥、周予同、陈望道、郭一岑、林仲达等在地丰里郑振铎寓所聚餐,谈暨南大学更换校长及招聘教员事。十一时许散。

本月 《怎样叫做世界文学的两大思潮?》收录于《文学》月刊二周年纪念特辑《文学百题》,由生活书店出版。该文说:“在古代的历史上,有两种民族,他们的思想显著地是处于相反的。这相反的两种思想,完全基于相反的两种人类的本性。这两种思潮,一盛一衰,一胜一败,循环往复的斗争着,形成了世界文明光华的历史。”作者认为世界上一切的文学,从往古到现在,完全受着代表基督教思想的、崇尚“灵”的希伯来主义和代表异教思想的、尊重“肉”的希腊主义所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