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

2月

上旬 返白马湖避难。

13日 刘大白逝世。

本月 与匡互生、胡愈之、巴金、潘震亚、陈望道等129人签发《中国著作者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严词抨击政府当局的无抵抗政策,呼吁全国被压迫的民众“现在是我们生死存亡的关头,是我们血肉抗争的时候”,“只有积极抗争到底,才能在这次血战中,争取中国民族自由独立的光荣”。宣言附录于王礼锡《战时日记》,载4月1日《读书杂志》第2卷第4期。

本月 《中学生》杂志辟“文章病院”栏目。

中学生》的特色,我以为有下面的两方面:第一,内容丰富而有趣味——中学生的读物,至少要内含为多方面的有趣味,一方灌输以知识,一方期养成其读书的习惯。过去的《学生杂志》以及目前的其他多种学生定期刊物,我以为都太单调了。尤其现出各种偏重于文艺方面太甚。虽说时下青年,好尚小说诗歌,然但图迎合青年的兴趣,使其养成偏狭不健全的习惯,甚至由颓废文艺引至消沈浪漫的境界,对于学生对于社会实有极大的罪咎。所以要在引起读书成为习惯之外,更当注意到前途的指导。《中学生》关于这一方面,狠能致力;每以科学的知识叙述,或短论中,发为不磨之论,其鼓舞与指示之力,盖非常之大。又凡中学所有各课程,皆为论叙以补校课之不足,哲学,科学,文学医学历史,地理,手工,图画,体育,乃至德育,宗教,莫不时为系统的介绍与传授,更能时就其读书和生活各方面,时为深刻痛切之言,如清夜钟声,发人猛省,而趣味氛围,则又于文字篇幅中,时为顾及,引人走入佳境,不致掩卷中辍。方向既多,趣味又永,有助于国家教育者,实非浅鲜。

第二,有计画有系统的介绍与叙述——在近年以来的无虑百十种的大小杂志刊物中,什九是没有计画的更没有系统的;这一期敷延过去,再筹备下一期;这一期介绍政治思想,那一期刊为文艺专号,莫不以稿件塞责刊物,以所收稿件为主,而以刊物为客体,驯至所刊内容往往会与其旨趣相违反,持与创刊号一较,会相去万里的。《中学生》力矫此风,预定计画,再征稿件,确然以刊物为主,而以作者为宾的。进一层说,他们实在确认刊物的读者中学生为主体,谨守其名称与主旨的。故能持其旨趣,骎进不息,无坠其绪。至于每一种学科的系统的介绍与叙述,尤为是刊精采的不懈的工作之一。

其他若文字淡显,印刷精美,定价低廉,出版按期,皆为国内一般刊物所不能同时并有的好处。有志的学生们,乃至学生界以外的青年们!如感到彷徨于纷叉的歧路,饥渴于寥廓的荒原;那吗,这种刊物便是你们的指导,你们的伴侣,你们的食粮啊!

是刊内容并不明确的分栏,但大致常有的,包括通论,各种学科的通论,各学科的讲话,(如美术讲话,社会科学讲话,气象讲话,等等,其涉及专门科学的,也往往用特殊写法,由浅入深)科学零拾,问题讨论,文艺竞赛,(二者都是征集学生投稿的选登,有时也举行美术竞赛)以及通信专载等。通信发表中学生的问题质询的信,编者以简明恳切的答复。此外临时变通的篇幅很多,例如第十六号中提出“我的中学生时代”一题,由编辑者四人各做一篇。又如最近一期(本年二月)忽添“文章病院”一栏,搜列时行宣言通告之文字,指出文字上的“病”而加以“诊治”,这就无形中对学生作作文与文法的训练了。要而言之,是刊内容性质并不固定,而多能趣味隽永,切合实用。无怪其出世未及三年,已很流行于中学生的社会了。

本月刊现出至廿二号,即今年第二号。于烽烟鼙鼓之中,沪变国难之下,仍复迈进不已。沙漠驼铃之音,诚是令人兴奋欣慰的一件事情啊![2]

《中学生》这个刊物当时是最受欢迎的,除介绍一般科学知识和发表文艺作品之外,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主编特别重视语文教育方面的问题,曾特辟“文章病院”一栏,以具体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当时官方报刊的公文和社论的思想和语文的毛病所在以及治疗的方剂。这不仅讽刺了官样文章及其所表现的思想,也对当时的文风和学风乃至语文教学都起了难以估计的保健作用和示范作用。这个“文章病院”至今还令我特别怀念。因为现在语文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一些老毛病依然存在,而病院和医生却不易找到。如果现在那么多的报刊也多办几所“文章病院”,少发些公式教条的空论,这对文风和学风都造福不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