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9月

1日 在《中学生》第8号登载1条“解答”(署名尊)。

同日 《悼一个自杀的中学生》载同刊期。作者就北平《民言日报》上一则有关一位中学生石惠福君因中学毕业无职可就而自杀的消息发表评论,分析中学生的出路何以在中国成为问题的原因,并感慨“现在的学校差不多谈不到身心的锻炼,全体充满着虚伪的空气”;同时也指出学生自身应有时代与地位的自觉。

上旬 弘一法师致信刘质平。“前过谈,为慰。近来老体仍衰弱。稍劳动,即甚感疲倦。再迟十数日,夏居士必返白马湖。当与彼商量,预备后事,并交付遗嘱,可作此生一结束矣。”

13日 夜与王伯祥、章锡琛、陈望道、谢六逸、周予同、茅盾、徐调孚、叶圣陶、傅东华、孙福熙、赵景深在郑振铎寓所聚餐,十时许各归。

15日 中华儿童教育社《儿童教育》杂志改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陈鹤琴为主编,夏丏尊、丰子恺、俞子夷、马静轩等15人为常任编辑

同期 加入中华儿童教育社,编号299号。该社为纯粹学术研究机关,以“研究小学教育、幼稚教育、家庭教育,注重实际问题,供给具体教材”为宗旨。

18日 返白马湖,携带药及食品赴法界寺探望弘一法师。

20日 弘一法师致信性愿法师。“前日夏居士来时,匆促致书,想已收到。其时因夏居士即欲归家,故匆匆略陈,不及详述。兹更补记如下:据夏居士云,临古书册,初版仅印千册,后学应分得百册。现已超过应得之数。(后学之意,欲开明书店再加送若干册,故彼云云。)若再赠人者,应出资购买,云云。彼即为写名片一纸,持此往购,可以七折记算也。明年或能再版印刷。(但不能定)俟印就时,后学当于分得之书中,再以三十册奉赠法座,广结善缘。再者,承寄下行李,已于前日由夏居士带到。”

本月 陈友生译著《给那后来的》由开明书店出版。

我于经济学原是门外汉,对于本书,最初只当作英文古典之一加以崇仰而已。玩读既久,遂偷闲移译,交开明书店出版。译文经过好几次修改,最后由夏丏尊君依照日译本(日本有三种译本,译者为石川宪次,西木正美,宫岛新三郎)详加校正。其中的译注,是完全由他依日译本代为加入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