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4月

1日 《受教育与受教材》刊《中学生》第4号。文章指出,中等学校教育的课程,只是一种施行教育的材料。学生须借助这些材料来养成身心的能力。

《中学生》主编人谈到创刊的旨趣,曾说过一句出名的话:“受教材并不等于受教育”。这句话是说,在学校里学习课本或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不包括那些被窜改了的反动知识),固然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知识,那只算是“受教材”,谈不上“受教育”。由“受教材”进到“受教育”,有一段吸收转化的过程。首先对所学的知识,不光是能够记诵,就算完事。重要的是要认真思考,充分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去验证,使之逐渐化为自身的血肉。这有些象我们平日进餐,食物必须经过口腔的咀嚼和肠胃的消化,才能摄取到身体的营养。不过这种过程要比进餐复杂得多。它要求读者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多多吸收课外知识,多多参加业余活动。各种科学知识是互有联系的,而且来源于社会实践。课外知识越丰富,在实践中的体会越深刻,只会大大提高我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进一步启迪我们的才智。[5]

11日 王伯祥送来地理教本配图140余张。

15日 与王伯祥共商地理教本插图事,拟先制作若干,后续待定。

19日 夜赴福州路大中华饭店贺赵景深续弦。

至20日 《中学生》杂志共订出8228份,中学生劝学奖金委员会照章设置奖金名额8名。

27日 午间与王伯祥、盛叙功在状元楼小饮。饭后同往编译所谈教本事。

28日 弘一法师致信。“铜模字已试写二页,奉上。乞与开明主人酌核。余近来精神衰颓,目力昏花。若写此体,或稍有把握,前后可以大致一律。若改写他体,恐难一律。故先以此样子奉呈。倘可用者,余即续写。否则拟即作罢。(他体不能书写。)所存之格纸,拟写小经一卷,以奉开明主人,为纪念可耳。此次旅途甚受辛苦。至今喉痛及稍发热咳嗽头昏等症,相继而作。近来余深感娑婆之苦,愿早命终往生西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