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6月

1日 午后黄炎培来访,商定《蜀道》出版条约。

3日 黄炎培日记载:“午前,整理并修正《留告四川青年书》及《改造新四川管见》,备函交开明夏丏尊。”

6日 下午出席业务会议常务会,决定续聘二人,解雇一人,准辞职一人。夜与章锡琛等打王和。

7日 下午二时中国文艺家协会在四马路大西洋菜社举行成立大会,到会80余人。先由傅东华报告筹备经过,公推夏丏尊、茅盾、洪深、欧阳予倩、傅东华组成主席团,夏丏尊为主席,宣读会章草案。报告后,新闻记者陆诒、剧作者协会代表陈楚云、著作人协会代表金则人等相继演说。随即通过会章及宣言,确定本会以“联络友谊,商讨学术,争取生活保障,推进新文艺运动,致力中国民族解放”为宗旨。大会选出夏丏尊(53票)、茅盾(58票)、傅东华(54票)、洪深(44票)、叶圣陶(21票)、郑振铎(22票)、徐懋庸(27票)、王统照(38票)、沈起予(38票)等9人为理事,郑伯奇、何家槐、欧阳予倩、沙汀、白薇等5人为候补理事,组成理事会;另通过致鲁迅及高尔基慰问信、组织国防文学研究会、发刊机关杂志等多项议案。六时许散。[14][15]

8日 夜与丁晓先、章锡琛、王伯祥以公司名义在聚丰园宴请周淦卿,张同光(自杭州来沪)、郑振铎、周予同、方光焘、戚叔含及周淦卿之友孙君作陪。九时许散。

上旬 应邀为史济行主编的《西北风》杂志撰稿。[16]

12日 中国文艺家协会致信高尔基。信由孔另境执笔,经夏丏尊、茅盾等审阅后发出。

13日 《立报》记者来访。

夏先生对记者的话说得不多,但谈吐语气很幽默,现在把我们的问答简单地写在这里:

“中国文艺作家协会成立以后,有什么工作?”

“会总算是成立了,具体的工作,现在似乎还没有,不过现在想出一本会刊,至于什么时候出,由那一家书局出,也还说不定。基本的会员,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

记者想到最近外面说鲁迅,孟十还等(“作家”派),不参与中国文艺作家协会的谣言,就问夏先生,他说,他没有听过,最后他才说:

“鲁迅和文学社有意见,那倒是有的,但文艺作家协会和文学社是两件东西。”

“现在会里的事务,归谁负责呢?”记者问。

“现在由王统照负责。”

至于下次文艺协会开会的日期,据夏先生说,因为理事会里,有几位理事不在上海,所以现在不能开,大约下礼拜他们回上海来,便可以开了。并且有许多问题预备提出来讨论。[17]

同日 与王伯祥、章锡琛、宋云彬逛有正书局,购得书数本。

15日 弘一法师致信。“承施资请《辞汇》,至感。拙书附寄上,乞收入。晚晴修理甚善,江居士经手修理至为妥也。前寄下洋五十元,曾两次托人送与黄博士,彼坚不受。后乃商酌,即以此资做《大藏经》等木箱数个,箱外镌刻黄博士施助字样云云。”

16日 弘一法师致信。“昨日乃获披诵《辞汇》,悉功德人名。前寄写件不足,数日后再补写邮奉。”

17日 致信《立报》社,“十三日那天我的谈话是这样的:一,鲁迅氏和文学社有意见的话,外间曾有此传说,是否确实,无从质证。二,会务当然由理事会负责。会址未定以前,会里的文件,暂托王统照君保管”。

同日 公司举行业务常会。

18日 王伯祥日记载:“晓先如约交《初小自然课本》稿来,丏尊嫌其过时,颇致悔意。实则成约在先,初无问题也。于是气氛又呈骚动之象。”

25日 《青年与“老人”》刊《光明》第1卷第2号“文艺家协会成立之日”专栏。同栏登载郑伯奇、陈子展、艾思奇等作家短文,各陈希望与感想。

在作家群中,我们的夏丏尊先生,可以说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因此,时常有人把“老先生”的尊称,送给夏先生。……但是,夏先生对于人们称他“老先生”,甚感难堪,因为欧西作家如罗曼兰,高尔基,虽然都是高龄的人物,但在一般人心目中,还是个勇敢的青年;而他年才半百,在别人眼里,已是所谓“老先生”“人老珠黄不值钱”,自然免不了迟暮之感。然而,在夏先生心里,还不承认他是“老人”。正因为罗曼兰,高尔基等年龄虽高而一般人尚承为他们是青年的缘故。可知夏先生人虽老,心尚未老呢![18]

26日 午间与郑振铎、周予同、许志行、吴文祺、徐调孚、范洗人、丁晓先、王伯祥、章锡琛等在宋云彬寓所聚饮。

本月 赠日本友人增田涉《平屋杂文》一本。

本月 教育部颁行修正后的《初高级中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