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这里走来》简介
《他们从这里走来》这本书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老干部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组织部编创作的,《他们从这里走来》共有177章节
1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上海市会计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黄逸峰同志讲话
(根据记录整理 未经本人审阅) 今天上海市会计学会召开成立大会,我代表筹备会讲几句话。 首先,对社联领导下的会计学会召开成立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上海组织会计学会...
2
目录
目 录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上海市会计学会筹备委员会主任黄逸峰同志讲话 第一编 红色人生 黄逸峰生平活动年表 文武将军黄逸峰 (一)热血青年 (二)播火东台 (...
3
第一编 红色人生
...
4
黄逸峰生平活动年表
姜铎 整理 1906年6月 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城一商人家庭,原名黄承镜,父亲黄仰塘,经营木行。母亲黄徐氏,家庭妇女。家庭环境小康。 1911—1918年 5岁起...
5
文武将军黄逸峰
郑华玉 孙亚宜 黄逸峰(1906—1988年)出生于东台城。少年时期他就满怀报国之志。青年时期,他为救国救民,选择并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东台籍第一位中共党员...
6
(一)热血青年
5岁时,黄逸峰入私塾读书,师承清代秀才蔡召猷。他聪明好学,练就了一手好字,10岁时就能写出颇有见地的作文。1918年冬,黄逸峰渴望求知,了解世界。他随表哥陈虚舟...
7
(二)播火东台
黄逸峰是东台人民的儿子,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介绍给家乡,将革命的烈火在家乡点燃。黄逸峰关注着东台革命斗争,源源不断地向东台青年邮寄《红旗》杂志,马克思列宁主...
8
(三)营救周恩来
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黄逸峰日渐成熟起来。不管是国民党反动派的抓捕,党内极左势力的迫害,还是被迫流亡到国外,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选择,从来没有动摇...
9
(四)联抗司令
1937年底,黄逸峰在广西认识了国民党元老李济深,二人一见如故,对抗战大计所见略同,李济深委任黄逸峰为国民党少将设计委员。黄逸峰接受任命后主动要求到敌后开展抗日...
10
(五)铁道元勋
抗日战争胜利后,黄逸峰奉命赴北平,在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三方组成的军调处执行部,担任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少将处长。黄逸峰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震惊华北的由美国...
11
(六)理论尖兵
1956年8月,黄逸峰奉命筹建中国社科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从政界步入社会科学领域。黄逸峰以上海为典型实例,努力探索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发展和改造的历程。19...
12
雷经天生平活动年表
徐建兴 雷经天,原名荣璞,号经天,又号擎天。 父亲雷昆池,思想进步,具有正义感。早年当过会计和经理,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极为不满。1907年,他到广州参加孙中山组织...
13
雷经天传
王林涛 执笔 编写《雷经天传》,是1979年冬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党史人物会上,广西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接受的任务。1980年间,党史教研组教师庞光耀(马列主义教研室...
14
(二)
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清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广西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的领导机关已不存在。为了重建广西党组织,1928年1月,雷经天受广东省委指派,潜回广西开展工...
15
(三)
1930年6月,李立三制定了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并派中央代表邓岗到右江,要红七军北上攻打柳州、桂林,并在广东的小北江建立根据地,阻止两广军阀北上...
16
(四)
“七七”事变后,雷经天受中共中央的重托,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他没有辜负党的重托,在任8年中,为保卫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的利益、为边区的司...
17
(五)
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于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了七大。雷经天以西北局候补代表资格列席了大会。会议期间,中央决定抽调警备第一旅和八路军总部警卫...
18
(六)
1950年6月,雷经天奉命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院中南分院院长。当时,中南分院仅有几位领导干部,加上20多位青年学生。大多数同志对司法工作没有经验,又无规章制...
19
自传
雷经天 我出身于一个从小农分化出来的小资产阶级自由职业的家庭里,家庭的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从业所得的薪金收入维持。祖上遗有几亩田,叔伯分了,种田不足维持生活。父亲...
20
李培南(传略)
朱伟强 李培南(1905—1993),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1952年9月至1953年8月任交通大学代理校长。江...
21
父亲杨永直的风云岁月
杨沪生 父亲杨永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创刊人之一。解放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他的理想信念将是我们永恒的信奉和追...
22
(一)方家五少爷 投身大时代
父亲杨永直(原名方璞德),安徽桐城人,1917年9月出生于江苏常熟。我爷爷方时褧(号孝充),于宣统二年至辛亥年间任常熟县知县,是安徽“桐城派”文学家暨清季理学家...
23
(二)率领宣传团 深入大别山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共长江局南京市委决定将平津救亡学生中的进步骨干与“南京学联”中的进步同学合并组成“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开赴鄂豫皖边区,进行抗...
24
(三)“抢救”遭磨难 博古成挚友
1938年10月,宣传团奉命解散,党员和骨干分赴全国各抗日战场。父亲奉中共长江局令,调往四川重庆,重回已迁到此地的复旦大学,仍以学生的身份为掩护,任中共地下党复...
25
(四)主政《大公报》 尊重王芸老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纠集30万人马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大举进犯,他们的先头部队离清凉山不过几十里了。父亲与《解放日报》的秘书长廖承志、副秘书长陈克寒、徐...
26
沈志远传略
沈骥如...
27
(一)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沈志远于1902年1月6日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原名沈会春,曾用名沈观澜、沈任重、王剑秋。他的父亲原是读书人,但没有考取功名,于是离开老...
28
(二)
沈志远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是1983年发表的《计划经济学大纲》,这部出版于白色恐怖年代的著作,详细地介绍了苏联十月革命后各个时期经济计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探讨了苏...
29
(三)
沈志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第一部著作就是哲学著作,即1932年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的《黑格尔与辩证法》。这本书重要的内容是介绍马克思列宁...
30
(四)
由于从事宣传工作,从20世纪30—50年代,沈志远与出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1930—1931年间,他在苏联就参加了《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的编译工作,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