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建设成就

(五)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建设成就

1925年“五卅”运动后,社会学书籍的出版繁荣起来,成为一种最显著的潮流。关于社会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进入大学甚至是中学的课程设置,政府机构和新型的社会学组织也开展了深入的社会调查。其中,唯物史观是这一时期中国大学社会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三大潮流之一。在1928—1930年,出版的社会学著作或多或少与马克思主义和辩证唯物论有关,成为中国思想的决定性特征。[38]

在这样的时代和思想潮流中,甫回国的沈志远即刻投入传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的队伍,同时大量介绍西方哲学以及苏联的建设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并在杂志发表不少文章、译作。对这大量工作的梳理、阐释绝非一篇文章可完成。在此,先简单梳理沈志远从回国至抗战前出版的图书,供未来的研究者参考。[39]

这一时期,沈志远出版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四类:

第一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

这部分著作抗战前数量不多,但分量很重。尤其是他的代表作《新经济学大纲》,10多年来多次再版,并曾被翻译成日文。

1.《新经济学大纲》,北平经济学社1934年版。此书出版后由生活书店代售。在1936年、1940年、1945年、1949年多次再版。1935年被列入生活书店“新中国大学丛书”,抗战时被禁。

2.《世界经济危机》,中华书局1935年版。写成于1934年9月,是对《新经济学大纲》的补充。

第二类:哲学著作

这一时期,沈志远也撰写、合写了好几种哲学著作,介绍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和唯物史观。有几种是他响应“哲学大众化”口号所写的通俗哲学著作。

1.《黑格尔与辩证法》,上海笔耕堂书店1932年版。

2.《新哲学辞典》,编著,北平笔耕堂1933年版。

3.《近代哲学批判》,论文集,读书生活书店1936年版。

4.《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青年自学丛书”,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该书于1946年修订,1949年再版。

5.[苏]米丁原著《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此书虽是译作,但在沈志远的译作中却有相当地位。因为它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读过并留有文字批注的7种(8本)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于1937年阅读了此书,并做了不少批注。此书内容与《实践论》和《矛盾论》有直接关系。如毛泽东从原文提取和复述了“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这句话,并写入《矛盾论》。[40]

6.曹达编,《通俗哲学讲话》,上海一心书店1937年版。收入平心、贻非、艾思奇等人论文。

第三类:介绍苏联及战后新兴国家建设成就,世界形势的国际政治著作

1.《苏联与资本主义各国之关系》,中华书局1934年版。是沈志远、许涤新、钱啸秋和白沙的论文合集。收入沈志远所著《英俄关系恶化的新阶段》一文。

2.《战后新兴国概况》,中华书局1935年版。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芬兰、爱沙尼亚、莱特维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捷克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土耳其、南斯拉夫、苏联等13个新兴国家的地理条件、简要历史、经济和政治状况。

3.《苏联的政治》,“大众文化丛书”,大众文化社1936年版。

4.《二十年的苏联》,生活书店1937年版,与张仲实合著,前4章为沈志远撰写。

第四类:其他

除以上著作外,还有《妇女社会科学常识读本》,“妇女生活丛书”,生活书店1936年版。

与著作相仿,沈志远在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尤其以介绍苏联建设成就和国际形势的文章居多。发表的刊物包括:《东方杂志》、《新中华》(中华书局出版)、《申报月刊》、《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时事类编》(中山文化教育馆编)、《世界知识》(生活书店出版)等。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列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一时期与生活书店有了很亲密的合作,不但出版了4种书籍,而且还是《世界知识》杂志的特约撰稿人,[41]为其撰写了《从法意矛盾说到法意携手》(1934年第1卷第3期)、《十月革命十七年——苏联经济建设的成果与展望》(1934年第1卷第5期)、《菲律宾问题和美英日的斗争》(1935年第2卷第5期)、《恐慌与变乱中的希腊》(1935年第2卷第1期)、《艾登的外交旅行和今后的欧局》(1935年第2卷第3期)等多篇文章。生活书店的创始人之一徐伯昕就曾说过:“《文学》月刊所团结和联系的文艺作家和文艺批评家,《世界知识》半月刊所团结和联系的一批研究国际问题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实际上形成书店编辑工作的两大支柱。”[42]沈志远就是这样充分利用公开刊物,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本文仅对沈志远1933年前的活动及抗战以前的著述做了一个最粗略的考察,这是远远不够的。沈志远不但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人生在20世纪知识分子中亦颇有代表性。无论是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是抗战后作为民主人士为中国之前途奔走,他始终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这篇小文只是一个开端,希望能逐步廓清他的人生轨迹,深入审视他的思想,还原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不断追求进步的人生历程。

(原载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员会编:《民盟先贤与文化复兴:民盟上海市委文化论坛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注释】

[1]沈志远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平反),1965年即不幸去世,至今未有传记或文集整理出版。其个人档案仍未开放,也给研究增添了难度。目前所见最详细的传记资料,是沈志远之子沈骥如的《沈志远传略》(《晋阳学刊》1983年第2、3期)和《卓越的马列主义者——沈志远传略》(收入《经济日报》主编:《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第一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二文,内容大体相同,后者在生平内容方面有补充,并有对著述与思想的详细评介。本文依据的,主要是后文。

[2]据《民国十年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南洋学会会员录》,《南洋学报》第四卷第一号。用“沈观澜”名。

[3]据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近现代人物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沈肃文(1881—1958年),绍兴人。早年就读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后到上海,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职。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校长。”裘德昌的《沈肃文传略》据沈肃文自传写成,亦未提及他任“绍兴第一中学”校长。

[4]绍兴市第一中学于1897年建立,初名绍郡中西学堂,1911年改名浙江省立第五中学堂,1923年省立五师并入。1956年方改名绍兴市第一中学。详见绍兴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绍兴市教育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相关介绍。

[5]绍兴五中学潮,详见中共绍兴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绍兴人民革命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13—114页。

[6]陈觉民:《刘大白先生之生平》,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近代学术名人》(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三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2—53页。

[7]《侯绍裘烈士生平大事年表(1896—1927)》(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松江县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侯绍裘纪念集》,1987年):“1923年9月邀中共党员董亦湘、进步人士沈观澜等五人任景贤教师。”《侯绍裘文集》(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松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附《侯绍裘生平年表》称同年受聘的还有钱江春、胡山源。

[8]薛晞申、唐存标、肖斌如、姜长林:《侯绍裘传略》,上海市松江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中共松江县委员会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侯绍裘纪念集》。

[9]见高尔柏、钟伯庸回忆。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86、104页。

[10]《上海大学一览·中学部概况》,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0页。

[11]《周文在同志的回忆》,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第99页。

[12]黄旭初:《我在上海大学的一段经历》,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未刊)第85页。

[13]沈骤如:《卓越的马列主义者——志远传略》,《经济日报》主编:《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第一册,第172页。

[14]《联合会五月二十八日星期四》,上海市档案馆编:《五卅运动》(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15]《上海大学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和演变》,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第139页。

[16]《上海大学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和演变》,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第139页。

[17]黄旭初:《我在上海大学的一段经历》(未刊),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第112页。

[18]《上海区委关于基层组织情况调查表》中《北部支部组织调查表》,中央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编:《上海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共上海区委宣传部组织部等文件1925年8月—1927年4月)。年代系整理档案时考证确定。

[19]黄旭初:《我在上海大学的一段经历》,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未刊),第113页。

[20]对于这一时期小知识分子入党的动机分析,具体可参见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21]李一氓:《李一氓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22]《侯绍表致沈选千》,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松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侯绍裘文集》,第250页。日期为编者推定。注释称“沈选千,一名春晖,志千,嘉兴人,时在枫泾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沈选千1924年冬由顾作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3]中共杭州小组1922年9月初在皮市巷3号成立。党员有于树德、金佛庄、沈干城,组长为于树德。1923年扩组为党支部。1924年2月21日,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会议上提到,杭州共有党员7人,为:徐将坤,于树德,金佛庄,沈干城,安体诚,宣中华,戴立夫。参见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中共浙江党史大事记1919—1949》,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18页;浙江省档案馆:《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七年浙江党组织发展概况》(上),《浙江档案》1984年第11期。沈定一虽为中共元老,但并不隶属中共杭州支部。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沈定一,于1924年3月在法院路律师公会召开国民党党员大会,成立临时支部。沈定一、宣中华、俞秀松为常务委员,沈肃文为执监委员。见江天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活动》,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浙江文史集萃》第1辑政治军事卷(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139页。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党部中,沈定一、沈肃文和另一位执监委员沈尔乔都与沈志远有亲属关系。显示出他对政治的兴趣可能有来自他们的影响。

[24]《校闻》,《上大附中》第5期,1925年11月10日,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第86页。

[25]沈骥如:《卓越的马列主义者——沈志远传略》,《经济日报》主编:《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第一册,第173页。

[26][美]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中国革命》,奚博铨、丁则译,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5页。

[27]王凡西:《双山回忆录》,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76页。

[28]“江浙同乡会”事件,详见杨奎松:《“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续)》,《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4期。

[29]沈骥如:《卓越的马列主义者——沈志远传略》,《经济日报》主编:《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第一册,第174页。

[30]《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文件》,《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页。

[31]史存直:《“社联”活动点滴》,史先民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资料选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98页。

[32]史存直:《回忆三十年代的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33]孙际明(济民)亦曾留学中山大学,是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后被捕叛变,并在报上发表自首宣言。1932年秋时,孙际明仍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团中央局组织部部长,后任“少共”上海中央执行局组织部部长,该机构成立于1933年1月,因此孙的被捕不会早于这一时间。陆定一回忆,约在1933年旧历正月十五前。参见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红旗出版社1983年版,第151、223页。《中国少年先锋队总队部——号召上海劳苦青年捉拿或打死叛徒孙际明宣言》中介绍其生平:“孙际明,湖北黄梅县人,年二十五岁,身长四尺,曾任沪西区委书记,又名‘猴子’。”中央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编:《江苏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36,群团文件),1987年,第364页。

[34]韩托夫:《关于中国社联的一些回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页。

[35]韩托夫回忆:“我曾一度参加江苏省文委工作。当时文委书记是华汉,成员是钱杏邨、沈志远和我,另一位成员,记不清了。”韩托夫:《关于中国社联的一些回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第121页。“华汉”即阳翰笙。根据资料,阳翰笙于1932年秋任“文委”书记。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是属于中央宣传部的机构,但在1933年初改由江苏省委领导。因此,韩托夫此处回忆可能不太确切,并没有江苏省文委。

[36]韩托夫:《关于中国社联的一些回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第120页。

[37]武敏、姜萍:《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简介》,史先民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资料选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38]关于1925年至1930年初社会科学出版和传播的背景,可参见德里克相关论述。见[美]阿里夫·德里克著,翁贺凯译:《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的起源,1919—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以下所列书目及著作目录,主要来自:《传略》附《沈志远主要著作目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资料室编:《中国资产阶级右派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的著作、论文索引》。

[40]田松年:《对几本哲学书籍的批注》,龚育之、逢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73页。

[41]《世界知识》半月刊,1934年9月16日于上海创刊,主要介绍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毕云程主编,实际主事者是胡愈之。1935年张仲实曾编辑此刊。沈志远在此刊发文,很可能是因张仲实的关系。可以看到,他也曾多次为张仲实编辑的《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和《时事类编》撰稿。张仲实是他在中山大学的同学,1933年进入中山文化教育馆工作,后入生活书店,1936年起任总编辑,主持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知识读物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42]李文:《生活书店史稿》,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