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年经历
据沈骥如《卓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沈志远》(以下简称传略),沈志远1902年出生于浙江萧山,原名会春。1913年11岁至杭州,入浙江第一师范附属模范小学,1916年升入省立一中初中。因参与五四运动,被学校劝退。后至交通大学附中继续求学,并结识了时就读于大学部的侯绍裘。1922年,沈志远中学毕业,无力升学,回绍兴,在其叔父沈肃文任校长的绍兴第一中学教英文。不久,因绍兴封建势力顽固,学校宣告解散。1924年8月,沈志远至侯绍裘主持的松江景贤女中教书。
沈志远的早年经历,相关材料不多,但仍有一些可补充。
沈志远进入交通大学附中后,在校内相当活跃。求学期间,他加入了“南洋学会”,[2]同时亦积极在校刊《南洋周刊》上发表文章。目前可以查到他在中学时代发表的文章3篇。1922年,他在《南洋周刊》第二卷第四号发表译文《青年与事业》,此文译自美国《成功》杂志(The Success)上马尔腾博士(Mr.Marden)的Are you Building Status of Snow?一文,要青少年务求安稳,应尽力发挥自己最大能力,挑战自我,选择翻译这篇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年沈志远的壮志雄心。
沈志远在故乡绍兴的短暂教书经历,《传略》所述略有问题。
其叔父沈肃文[3]所任非“绍兴第一中学”校长,他出任校长的乃是浙江省立第五中学,这是因为浙江省立第五中学后改名绍兴第一中学而致此误会。[4]
1923年,沈肃文出任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校长。同年8月8日,即起驱沈风潮。据《绍兴人民革命史》,“1923年8月8日,从上海调来绍兴五中读书的青年团员针对该校校长擅用私人、乱撤教员、压制学生的情况,联合五中学生骨干宋德刚等人,发动全校学生联名向报界揭露该校校长劣迹……”学潮持续至1924年1月21日,以沈肃文辞职结束。[5]“驱沈”的原因,陈觉民在《刘大白先生之生平》中,认为是因“(沈、刘)接办五中后,整顿校务,把暮气沉沉的老教员辞退了十余人。这十几位老师都是绍兴本地人,于是托亲挽友向沈、刘说情,但大白他们认为办学一定得破除情面,一切请托都失败了。这件事不但解职的教员们心怀怨恨,连说情的士绅们、县议员们也对他们发生不满了。第二个学期,在校外人士的策动下,校内部分学生发生了‘驱沈风潮’”。[6]沈志远的去职,显然与叔父有直接关系。但沈肃文离任后,学校并未解散。
沈志远至景贤女中任教期间,《传略》称在1924年8月,而《侯绍裘烈士生平大事年表(1896—1927)》则说是1923年9月,相差有一年。[7]这一史实,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