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动、战斗中进行教学和政治工作
抗大及所属各分校的教学方针就是毛泽东同志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教学指导上,贯彻“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内容、教学课程安排上,除严格遵循上述方针原则外,还从实际出发,考虑敌后游击战争的特点和环境,如地区分割、流动性大、战斗频繁、生活艰苦等。有些课程和内容是非常需要的,但客观环境不允许安排,就不能不割爱。抗大一分校的课目不多,但都是革命的、进步的、急需的。特别注意和加强阶级教育、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目的在于把学校的学员培养成为有无产阶级觉悟的八路军干部。学生在校时间不长,短的几个月,长的不过一年,这在当时也是很不容易的。通过在校学习,使他们在政治思想水平、军事知识和文化知识上能大大提高一步。
下面分别记述在晋东南和山东时期我们的军事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的活动情况。
(一)军事教育方面
在晋东南第一期,因学员绝大多数是全国大中城镇来的知识青年,八路军的干部不多,因此,除特科专业队、上干队外,一般的学员队,主要是学习排、连的基本军事知识和操典,讲解步兵战术、游击战术以及兵器、射击、爆破……此外也讲一些战略方面的大道理。
这里要特别强调提出一点,我们在晋东南的军事教育是在朱德总司令亲自指导下进行的。总司令每周亲自来校给连以上军政干部、教员上一次大课,讲《苏联步兵操典条令》,也讲其他政治、军事战略问题。然后,再通过听大课的干部、教员给学员上小课。总司令讲课密切联系我党我军的历史实际,联系敌后游击战争的现时实际,联系干部、战士、学员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情况,由浅入深,朴素、通俗,为我们的教学树立了榜样。
总司令当时发表的许多军事论述,也是我们军事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总司令在《八路军抗日战争二周年》一文中,把抗日根据地军民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原则,概括为“小股进退,分支袭扰,集中主力,乘弱伏尾,昼伏夜动,声东击西,有意暴露,及时隐蔽,利害变化,毫不犹豫,拿定火色,转入外线”48个字12句话,学员记得牢,对以后的实践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到山东后,我们共办了6期,军事教育的内容变化不大,不过更加强调实战教育、典型战例教育、小部队分散战斗的教育。这是由于山东部队的需要,也是学校本身的需要,“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不是挂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实际。沂蒙山区的斗争形势尖锐复杂,分校经常由鲁中区跳到滨海区,又由滨海区跳到鲁中区,战斗频繁。在山东期间,我们参加的大小战斗在百次以上,以1941年至1942年日军两次大举“扫荡”沂蒙山区为最。我们对这些实战都进行认真的总结,做到打一仗长一智,加深对课堂和书本上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知识的理解。
(二)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方面
我们围绕教学方针和中央军委关于“学习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课目不宜过多,阶级教育、党的教育与工作必须大大加强”的指示,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的养成入手,进行以下教育和工作。
1.马列主义基本知识的教育。这是带有普及性的启蒙教育。我们主要通过《社会发展史》《什么是列宁主义》两本书,系统而重点地讲解劳动创造世界和各社会制度相互更迭的必然性,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为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打下思想基础。
在讲解什么是列宁主义问题时,除一般地讲列宁的党的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农民问题、民族问题的理论外,我们着重讲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使学员进一步激发抗日的革命热情,增加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另外,要打倒帝国主义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建立一个列宁主义式的共产党。使学员增强党的观念,不少学员学习这一课后,积极要求参加共产党。
2.基本国情的教育。也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当时叫作《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抗战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其实,内容都是根据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编写的。进入山东后,由于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译本发行,我们在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革命对象、革命动力、领导权、革命前途等问题的讲授上,更加自觉、明确、系统化了。记得当时讲授“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驳资产阶级专政”“驳‘左倾’空谈主义”“驳顽固派”等问题时,学生澄清了不少模糊思想,思想豁然开朗,认为不解决为什么革命、革谁的命、如何革命、如何争取革命胜利这些基本问题,就不配称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人,也不配做一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抗大学生。
3.党的建设和政治形势任务的教育。在党的建设方面,1942年以前以毛主席的《“共产党人”发刊词》和陈云同志的《论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为基本教材,讲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大家都必须学会掌握这三个法宝。另外是讲解入党条件、党员的成分、入党手续和共产党员的标准,强调党员必须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自觉遵守纪律。这些教育不只靠课堂讲课,大量的是靠党的支部工作和各级政工人员,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及时地发展有觉悟的、合格的积极分子入党。由于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所以每期非党学员通过学习后,都积极要求参加党,特别是一二期学员,因大多数是来自城镇的知识青年,所以毕业时三分之一以上都成为共产党员。1942年以后,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就转为以整风学习为主,学习党中央规定的22个文件。
在政治形势和任务的教育方面,我们一直围绕党中央发布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如在晋东南时期,我们大张旗鼓地声讨汪精卫公开投降当汉奸的卖国行为;声讨制造“平江惨案”的反共阴谋。另外是通过“红五月”的纪念日,开展各种学先烈、学先进、创模范的竞赛活动,特别是针对学员的特点,强调我国青年运动的方向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走共产主义道路”“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在山东,我们面对复杂尖锐的三角斗争形势,更加注意对广大干部和学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如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我们曾广泛发动校内外的群众,召开军民联合大会,发通电,提抗议,进行声势浩大的声讨,使干部、学员、群众受到一次深刻的阶级斗争教育。
这里应当说明,我们在形势教育方面,除学校的主要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抓,亲自作报告、动员外,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上级首长们的重视。在晋东南时,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左权参谋长,陆定一、傅钟政治部主任等,都亲自来校作报告和动员。在山东时,朱瑞、罗荣桓、黎玉、萧华等首长,也是每发生重大国际国内事件,就尽快来校传达、报告,因此收效很大。
4.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当时我们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工作。记得我们到山东后的第一次党代会议就决定把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问题,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准则。1942年以后,全校教职学员逐步转为以整风学习为中心,对照检查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正之风,收效甚大。
我们对优良传统、优良作风的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与文娱中。我们从每期新学员入校,就严肃认真地讲解抗大的教学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教唱国际歌、军歌、校歌、八路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及我们一分校文工团创作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等歌曲,使学员在歌声中接受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养成遵守纪律、勤劳勇敢、拥政爱民、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好习惯。二是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从校首长到连排干部和党员,都重视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日常生活与学员同住、同吃、同学习、同做群众工作、同在小组会或大会作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行军转移时,领导干部的马匹、干粮、水瓶,总是优先照顾病弱者,干部替学员背背包、扛枪支的事简直是家常便饭。在作战时,从校长、政治委员到各级队长、政工人员都亲临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所有这些日常的、平凡的行为,都在学员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健全的生活检讨会、组织生活会,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及时纠正缺点,发扬正气,克服不良风气,也是进行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的一个好形式。
所以,有的学员回忆说,在抗大一分校学习,时时事事处处都使人感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使人永远不能忘怀。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十全十美、毫无缺点了,而且我们也不认为“教育万能”,许多干部的成才,担负重任,主要的还是在实际斗争中刻苦学习和锻炼的结果,学校教育只不过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锻炼开个头,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朱总司令为抗大一分校毕业学员的题词就是“从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自己”。
(原载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抗战口述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