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沈志远于1902年1月6日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原名沈会春,曾用名沈观澜、沈任重、王剑秋。他的父亲原是读书人,但没有考取功名,于是离开老家长巷到钱清镇一家当铺学做生意,逐步当上了二掌柜,购置了3亩土地。当铺歇业后,先后与人合伙开过南货铺,合伙经营过鱼塘,办过小学。最后,还在绍兴县城消防队当过职员。
沈志远4岁时迁到钱清,上了7年私塾。于11岁时,来到杭州,寄宿在思想进步的叔叔沈肃文家上小学四年级;1916年,升入浙江省立一中读初中。在初中快要毕业的时候,爆发了五四运动,17岁的沈志远抱着纯朴的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学生游行。校方为破坏学生运动,将沈志远和不少积极分子“劝告退学”。沈志远只好到上海继续求学,考上了收费较低的交通大学附中。1922年毕业后,因无钱上大学,便回绍兴教初中英文。
1924年8月,沈志远到松江景贤女中教书,校长是中共早期党员侯绍裘(1927年牺牲)。不久,江浙军阀混战,学校迁往上海。经侯绍裘介绍,沈志远到上海大学附中当副主任,教务长是陈望道。沈志远此时又结交了一些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朋友,深受《向导》《觉悟》《民国日报》《新青年》等革命报刊的影响。他参加了“五卅”运动,并在一家共产党办的通讯社当记者。在1925年上半年,经侯绍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沈志远受上海党组织的派遣,于1926年12月16日离沪取道海参崴前往莫斯科。从1927年2月开始在中山大学学习,主要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西方革命史、中国革命问题等。沈志远曾担任一些用英文讲授课程的翻译。1929年6月毕业后,又去莫斯科中国问题研究所当研究生,一直到1931年6月。4年多的刻苦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同时,除了英文以外,又稍通了俄文,并学会了能用德文阅读。从1930年8月到1931年11月,还在共产国际东方部中文书刊编译处任编译工作,编译《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并参加翻译出版《列宁选集》6卷中文版的工作。
在苏联期间,他个人的生活遭遇了两次不幸事件:一次是当时“左”倾路线的一个代表人物强行拆散了他和李汉辅的婚姻;另一次是与他同时在苏联学习的妹妹沈联春因伤寒症不幸去世。1931年底,沈志远把年仅4岁的儿子寄放在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取道海兰泡(布拉戈维申斯克)回国,12月16日回到了阔别5年的上海。
从1932年初到1933年6月,沈志远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文委委员和中央文委委员,和冯雪峰、阳翰笙等共事。同时,先后担任了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的委员、常委,参加编辑《研究》杂志。1933年8月在一场伤寒病之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3年9月,沈志远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当时周谷城也在那里。因为言论左倾,1934年6月遭到解聘,于是只好闭门著书、译书,直到1936年7月。
从1932年到1936年7月,沈志远除了在杂志上发表大量论文以外,还有著作、译作多种。成名之作《新经济学大纲》初版于1934年5月。最重要的一部译作苏联米丁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辩证法唯物论》于193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时期还著有《黑格尔与辩证法》《计划经济学大纲》《世界经济危机》和《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等著作。
1936年8月,由当时在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任教的李达邀请,沈志远也来到该院任经济系主任。“七七”事变以后,转赴西北大学法商学院任教。由于他从苏联回国后一直拒绝去国民党政府登记留苏历史,因此一直没有在大学教书的合法身份,更由于他讲课的内容和政治倾向,所以在1938年底又遭解聘,同时被解聘的还有曹靖华等8位教授。此间沈志远的重要著作是《近代经济学说史》,重要译作《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下册《历史唯物论》。
1938年底,沈志远到重庆,在邹韬奋的生活书店任总编辑,并主编大型理论季刊《理论与现实》。此时,还编写了《研习资本论入门》,翻译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他写的20万字的《实践唯物论讲话》,因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到来,未能出版。
作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者,沈志远还积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36年他在上海参加了救国会的成立工作,结识了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沙千里、李公朴等人。他还是苏联之友社的成员。“七君子”事件发生以后,沈志远在北平与李达、邢西萍、许寿裳、许德衍等109人联名致电南京国民党政府要求释放爱国七君子。汪精卫叛国以后,沈志远在重庆与沈钧儒、邹韬奋、胡愈之、史良、张仲实、王炳南等20人联名要求蒋介石严惩汉奸。此时他还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皖南事变以后,周恩来组织安排了大批国统区内的文化界进步人士疏散到香港,沈志远也是其中之一。
在香港,他继续从事写作,并参与了复刊后的《大众生活》周刊的编辑工作。沈志远与韬奋、茅盾、金仲华、恽逸群、长江、于毅夫、沈兹九、韩幽桐等9人在《大众生活》新四号上发表了《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谴责了国民党对抗日进步力量的摧残,声援正在受到国民党迫害的马寅初,提出了保证抗战胜利的9条最低限度主张。
“珍珠港事变”以后,沈志远同流亡在香港的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经过广东东江游击区回到桂林。同年底又迁往重庆,继续写作,直到1944年6月。这一时期,修订出版了《近代经济学说史》,编译了《今日美国》,翻译了《古代哲学史大纲》(未出版),1944年7月到1945年11月,沈志远在成都接任《大学月刊》主编。
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沈志远经张澜、马哲民介绍,以救国会成员的身份参加了民盟,11月,民盟四川省支部在成都成立,沈志远等当选为四川支部委员。1945年10月,在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沈志远被选为中央委员。随后,救国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简称救国会),沈钧儒、陶行知、沈志远、罗淑章、李公朴、宋云彬、史良、秦柳方、曹孟君、胡子婴、萨空了等19人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执行委员,沈志远并且是14名“特种委员”之一。
1945年11月,沈志远到上海主编复刊的《理论与现实》。1945年底,民盟南方总支部在香港成立,沈志远被选为总支委员。1946年7月,沈志远抵香港,在陈其瑗任院长的达德学院任经济系主任兼教授。从1947年10月起,沈志远还与狄超白、邵荃麟、宋云彬、胡绳、张铁生等在香港持恒函授学校讲课。他还办了一个新中(国)出版社,出版国际知识丛书和华侨青年丛书“我们的祖国”。在港期间出版了《近代解证法史》《社会科学基础讲座》《新人生观讲话》等书,翻译了美国詹姆斯·艾伦的《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一书。
1947年11月,在民盟被迫“解散”后,香港成了民盟活动的中心。沈钧儒、章伯钧、周新民等先后秘密离开上海,与原来在港的邓初民、沈志远、李伯球等汇合,积极恢复筹备召开民盟三中全会。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在港举行,会议严肃批判了中间路线的思想,检讨了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和缺点。经过激烈的辩论,确定了联共反蒋的政治路线。据千家驹回忆,民盟《三中全会宣言》是沈志远起草的。
民盟的三中全会标志着民盟摒弃了所谓的“中间路线”,基本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这是以沈钧儒为代表的民盟内左派力量斗争的结果。作为沈钧儒助手之一的沈志远,在这一斗争过程中无疑是起了重要积极作用的。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后,沈志远担任了民盟的宣传委员会代理主任。
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协会议的号召,沈志远在党的安排下,化名沈庆祥,与郭沫若、宦乡等人同船前往东北解放区,于1948年10月到达东北。
1949年6月中旬到9月中旬,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在北平举行,沈志远以救国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由25人组成的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的工作。9月21日,第一届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沈志远是救国会的11人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其他人是沙千里、李章达、孙晓邨、千家驹、曹孟君、萨空了、秦柳方、闵刚侯等)。他参加了由51人组成的第一届政协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的工作。
1949年初到1950年10月,沈志远任燕京大学教授。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译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还与千家驹、章乃器一起,被聘为中国人民银行顾问。1949年12月起兼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初,他调往上海任民盟上海市主任委员,同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参事室主任、华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职。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4个学部,沈志远当选为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筹备主任。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也涉及沈志远,他于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下半年到上海县颛桥参加了3个月劳动,然后又到嘉定县外冈社会主义学院学习,于1959年9月30日被摘去右派帽子,在上海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沈志远的工作和研究仍受到种种限制,但他忧国忧民,敢于向党说实话,敢于反对错误的思潮。1962年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他与千家驹等6人联名,由千家驹起草了《对当前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的联合发言。同年夏,在上海市政协会议上,沈志远起草了《为更好地展开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而努力》的8人联合发言。他针对共产风、浮夸风、平调风以及主观唯意志论,计划写一系列论文,第一篇题为《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62年8月30日《文汇报》,此事触怒了那个掌握着上海生杀大权的所谓“好学生”,对沈志远进行了一系列批判,到1964年,批判达到了高峰,沈志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1965年1月26日,在重感冒后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63岁。
沈志远遗留下来的两篇没有发表的文章是《论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性》(约1万字)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概说》(13万字)。
粉碎“四人帮”以后,1980年夏,中共中央专门发了文件为沈志远等知名人士的错划右派问题宣布改正,恢复政治名誉。同年8月20日,上海市为沈志远举行了追悼会。骨灰安放在上海龙华革命干部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