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成部分和组织人事的发展变化
1938年冬抗大一分校成立时,其组成部分包括:(1)抗大总校驻甘肃省庆阳的第五大队全部、驻陕西省洛川的第六大队全部和驻延安的第三、第四大队各一部;(2)陕北公学驻枸邑县看花宫分校的大部;(3)西北抗日青训班驻陕西省三原县安吴堡的6个队(约600人)。以上共有教职学员近4000人,学员主要是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延安学习的知识青年。
上述各组成部分,于1938年12月中旬到达延长一带集中,由抗大总校罗瑞卿副校长进行动员,宣布抗大一分校正式成立,并任命原抗大五大队大队长何长工为校长,原陕公分校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为副校长,原抗大六大队长韦国清为训练部长,原六大队政治委员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兼党务委员会书记。此外,还配备了大队、营、连军政干部、军事政治总教、主任教员、教员等。担任大队和营职的多数是红军干部,他们政治坚定,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优良作风,是我校重要的骨干。
抗大一分校组成后,于12月20日从延水东渡黄河,开始第一次从延安到晋东南的东迁,于1939年2月初抵达晋东南的古县、岗上一带,行程约2000里。这里离八路军总部10余里。其组成机构,是按照抗大总校的组织制度编队,在校首长领导下,设校部、政治部、训练部3个领导工作机构。以后虽然有多次变化,但3个机构的建制和职能基本保留,只是人员减少,组织合并,职称改小。这是学校性质、任务和战争环境决定的。
学校的教学组织以连(队)为单位,视战争环境和学员的情况,有时在校领导下设大队、支队(团)营的组织,有时只设营不设大队,有时则由校领导机关直接领导若干队。在晋东南的第一期,学员人数为3237名,开始编为7个营、4个训练班、1个女生队,1939年夏又改编为3个支队、9个营。连队百人左右,配专职队长,指导员,支部书记,军事、政治教员等。
学校虽是抗大总校的一个分校,但因其在敌后独立活动,因此在组织建制上又属当地最高指挥机关和军政首长领导和指挥。如在晋东南时,直属八路军总部领导和指挥,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随营学校”。1940年1月迁到山东后,开始由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领导和指挥,后又改为一一五师、山东军区领导和指挥。学校名称,在一一五师、山东军区领导时,曾改为教导团,但习惯和传统上,仍保持抗大一分校的称谓。
在晋东南时,校的领导干部除黄欧东于1939年8月调任一二九师宣传部长,其职由李培南接替外均无变动。1939年11月,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决定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时,学校组织和人事有较大的变动。由何长工校长率领部分干部和学员千余人组成留守大队,赖光勋任大队长,铁坚任政治处主任,留原地并入总校,其余人员约3000人,混编为4个大队,直辖若干连队,由新任校长周纯全、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培南、副校长兼训练部长韦国清率领,于1939年11月25日离开晋东南太行山区平顺县的神郊,开始第二次东迁,至1940年1月初到达山东沂蒙山区沂南县张庄、东西高庄、金厂一带。这次东迁行程约3000里。
抗大一分校到山东后,组织人事较大的变化有3次。
第一次是1940年2月至1941年底的大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报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批准:(1)调抗大一分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长韦国清任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调原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副校长袁也烈任抗大一分校训练部长。(2)撤销原山东军政干校(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抗大一分校,编为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干部、学员500多人),陈华堂任大队长,李振邦任政委。(3)撤销原胶东军政干校并入抗大一分校,成立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以一分校一大队为基础,配备一套200多干部的支校组织,由大队长贾若瑜、政委廖海光率领赴胶东,4月初到达胶东掖县桑园后,成立抗大一分校胶东支校,校长开始由原干校校长刘汉担任,贾若瑜任副校长,不久刘汉调离,贾若瑜改任校长,廖海光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4)抗大一分校训练部、政治部各增设一副职,任命原训练部军教科长阎捷三为训练部副部长,仍兼军教科长;原政治部组织科长刘浩天为政治部副主任,仍兼组织科长。与此同时,我校调出数百干部支援山东纵队和地方。(5)1940年6月,原一一五师鲁南教导大队和冀鲁豫教导大队划归抗大一分校兼管。改称抗大一分校一、二校(支校),不久冀鲁豫地区划归一二九师领导,第二支校就不再由分校兼管了。(6)1940年底,省战工会决定撤销山东省建国学校,其培训县、区、乡三级政权干部的任务全部交我校二大队担任,并改称建国大队,王泮清、严似海先后任大队长,刘惠东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三大队为特科队,大队长黎有章(后为叶荫庭),政委郭卓辛。
1941年初,抗大总校还派遣一个45名干部组成的山东大队来支援和充实分校,由聂凤智、张英勃带队,聂、张先担任直属机关政治处正副主任,后调胶东支校任校长、政治处主任。
至此,抗大一分校的组织和规模获得了很大发展,校部直属3个教学大队,每期可训练2000多人。从1940年春开始到1941年冬沂蒙反“扫荡”,校部举办的第二、第三期学员总数即达5000多人,计第二期2670人,第三期2524人,这在敌后是一个很大的规模。
分校到山东后组织和人事第二次较大的变化,是1942年秋到1945年春精兵简政时期。在两年多时间里,山东领导机关根据中央精兵简政的指示,先后进行了3次精兵简政,抗大一分校也经历了3次组织机构和人事的变化。
一是1942年春第四期开学时的整编,鲁南支校改为分校一大队,原五大队改为二大队,停办建国大队和女生队。校级领导干部,袁也烈调清河军区任参谋长,原鲁南支校政委张雄改任分校政治部主任,原一一五师参谋处五科科长袁仲贤调任分校副校长,阎捷三任训练部长。8月,李培南政委调山东分局党校任副校长,张雄继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时,校部和训练部合并,阎捷三任教育长,直辖军事教育、政治教育、供卫、总务4个科。政治部撤销民运科、保卫科,只设组织科、宣传科和特派员。民运工作团和文艺工作团划归山东分局另行安排。
二是1943年7月第五期开学时,分校改称山东军区教导一团,胶东支校改为教导二团,原校长周纯全、教育长阎捷三、政治部副主任刘浩天、政教科长郑文卿、宣传科长安征夫及一大批团连干部相继调离分校另行分配工作或到分局党校学习。教导一团团长(校长)由袁仲贤担任,政委兼政治处主任由梁必业担任,教育长由李梓斌担任。教导二团团长(胶东支校校长)由蔡正国担任,政委由刘浩天担任。教导一团下辖3个教学营、11个连队、1个上干队(我军和友军营团级干部学员队),这一期学员约1000人,主要进行整风学习,于1944年3月结业。
三是1944年6月第六期开学时,学校继续缩编为5个队(两个军事队、一个上干队、一个文化队、一个政治队),学员700人,团长由曾国华担任,教育长由关靖寰担任,政委仍为梁必业。
分校到山东后组织和人事第三次较大变化是1945年的扩编时期。1945年8月第七期开学时又扩大为3个大队、11个连队,学员增为1000多人。开学后日本投降,学校奉命立即东渡渤海到东北,这批学员于1945年底到达通化市,归总校建制。
抗大一分校7年来共培训干部约1.5万人至2万人(含各支校),这些干部连同分校本身的干部,70%分配给军队,30%分配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