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新闻之路
大家都知道,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是《解放日报》。杨永直在20世纪50年代曾任《解放日报》社长、总编。殊不知,延安时期的党中央机关报就叫《解放日报》,而杨永直同志是参加1941年5月14日由博古主持的《解放日报》创刊会议的7名成员之一。
杨永直1936年进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当年就参加民先,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任复旦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他的公开身份是复旦大学抗战文艺习作会会长,一面写作,一面到工矿企业宣传抗日。为了扩大影响,他聘请胡风、方令孺、章靳以为习作会顾问。校迁重庆后,他同时担任北碚中心区委的负责人。后因身份暴露,川东特委安排杨永直去了延安。博古很看中杨永直的新闻科班出身,邀他一起筹备中央机关报。在此期间,他先后任过《解放日报》国际部主任、采编部主任。在延安他曾写了篇《反对用党八股反对党八股》,切中时弊,气势恢宏,受上下称赞。
在去延安之前,杨永直本名方璞德,是在身份暴露后,由他的姑母、复旦中文系教授方令孺为他改的名字。提起他的姑母,大家想必就能知道杨永直的身世了。杨永直,安徽桐城人,是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文学家、理学家方东树、方宗诚的后人。在老一辈共产党人中,不少人参加革命是因为受剥削、受压迫,但杨永直出身文豪世家,兄弟姐妹7人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解放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都投身了革命。1947年,在邓拓主持《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的前身工作期间,杨永直与范瑾(“文革”前为《北京日报》社长)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1949年3月太原将要解放时,中央任命杨为《山西日报》社长。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山西日报”四个大字,交杨永直。4月南京解放后,他又任南京《新华日报》总编。1951年起他任《大公报》副社长、党组书记,与王芸生搭档。1956年他在上海市第一次党代会上被选为市委委员,是党内的“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