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黄逸峰

也谈黄逸峰

邓伟志

读了《中将·部长·教授——奇人黄逸峰》(《上海滩》1990年第7期),又使我忆起了黄逸峰。

我在读初中时,就知道上海有个“坏人”,叫黄逸峰。不料1960年大学毕业后,我就分配在他那个单位里。虽不在一个部门,但在同一幢小洋房里,经常见面。后来,我知道有人在奉命查他化名发表的经济文章,不久又看到他上了一份内部简报。简报指责他只讲按比例,不赞成大跃进。我预料他又将大难临头,出于怜悯,便主动与他搭话。简报上的秘密不能泄漏,我便从自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看到有关的他的消息讲起,请他讲革命故事。没想到他是第一次知道这则旧闻,因此兴致比较大,从旧闻说到电影《东进序曲》。《奇人黄逸峰》里讲的有些事情,我从那次谈话中就听到过。

不过,关于斯大林批评他的事,我如果不读《上海滩》,是一点也不晓得的。文章讲,是在造反派斗他时,他自己讲出来的。不管是斗他的和陪他挨斗的,我几乎全认识,可是谁也没有告诉过我。因此,我对这一点,兴趣特别大。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同时受到两国的伟大领袖批评的人是有的,可是,同时受两国伟大领袖批评的中国共产党人似乎不多。两国领袖都批评,领袖所见大同,照理是不会批错的。

但是,事实证明这两位伟大领袖批错了,这似乎难以理解。——不过,倘若不把伟大领袖看作“神仙皇帝”,那也是容易理解的。

苏联专家向斯大林告状,说黄逸峰瞧不起苏联人。斯大林信了。这叫第一印象,这是任何人都会有的心理活动。

一方面有斯大林的说法,另一方面又有下头告黄逸峰的简报。毛泽东信了。这叫从众心理,这也是任何人都会有的心理活动。

有了毛泽东“轻则开除党籍”的批示,华东局便开除他的党籍。这叫“服从心理”,这也是一般人都会有的心理活动。

就是这些可以从普通社会心理学教科书上找到的普通人的心理活动,导致了黄的悲剧。当然,领袖们当时如果能够多一点儿逆向思考,问一问有没有另一种意见,事情不至于发展到这个地步,不致走这么长的直线。

黄逸峰事件的改正,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破除个人迷信,有助于增强我们掌握辩证法的自觉性。辩证法是人提出来的,辩证法使人聪明,辩证法比人更聪明。

(原载邓伟志:《邓伟志文集》卷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