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南(传略)
朱伟强
李培南(1905—1993),党和军队优秀的党务工作和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1952年9月至1953年8月任交通大学代理校长。江苏省邳县倚宿人,出身于一个贫农家庭。8岁入私塾读书,一年后到新开办的倚宿初等小学读书。1918年就读于县城第一高等小学,1921年毕业。其间父母先后病逝。1922年到徐州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后与省立第十中学合并为徐州中学)学习,入学不久就遇到学潮,因校长开除解慕唐等进步学生,全校学生集体罢课,终于驱逐了校长。李培南从中受到很大的教育。他从喜欢新文学作品开始,发展到接触政治书籍,进而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及一些有关苏联和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为人民解放而奋斗的理想开始在他心中扎根。
1927年3月,李培南经解慕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邳县党的特别支部成立,李培南任宣传干事。1929年1月被捕,8月出狱。10月应聘到沛县县立中学教书,在教学和工作中注意启发学生的觉悟,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师范班学生争取免缴学费的斗争,引起当地国民党政府的注意。同年底赴上海,在中共沪西支部从事宣传、散发传单、参加飞行集会等政治活动。
1930年4月至1934年1月,李培南从事了将近4年党的秘密交通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他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不顾个人安危,艰辛奔波,机智勇敢,多次出生入死,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交通联络任务,保证了党的指示和文件的传递。
1934年1月,李培南前往苏区瑞金,担任中央党校政治教员和班主任。他边教边学,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1934年10月后,调到红军总政治部、五军团政治部和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任宣传干事、科长和政治教员、教导员,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他三过雪山草地,涉过金沙江,飞渡泸定桥,翻越六盘山,沿途开展宣传工作,鼓动战士,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为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做了大量的教育工作,最后随中国工农红军胜利抵达陕北。
1937年,红军大学改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李培南任政治教员、文化教员,1938年从延安调到驻洛川的第六大队任政治总教员。这年底,中央决定抗大组织两个分校到敌后去,李培南先后任一分校政治主任教员、政治部主任、政委等职,在晋东南地区坚持斗争,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的合格军政干部,为这一地区的部队发展和根据地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42年8月,李培南离开抗大,担任山东分局党校副校长,领导组织干部学习中央有关整风工作的文件,共办了4期学习班。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山东分局决定党校停办。李培南被分配到鲁中军区,任鲁中区党委第二副书记、鲁中军区第二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领导部队的政治工作,并负责组织民工支前,在地方进行土地改革。
1948年,鲁中、鲁南、滨海合并组成鲁中南区党委,李培南作为党委委员被调往淄博特区任特委书记兼警备司令部政委。当时解放战争还在继续之中,他积极动员群众参军,组织民夫支援前线,组织工人生产自救,发动农民进行春耕生产。
全国解放后,李培南任中共温州市委、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他根据中央的指示,依靠南下干部,并在当地干部的有力配合下,领导完成了恢复生产、镇压反革命、土改和抗美援朝等项任务。1951年7月,他调任华东局党校第二副校长,负责训练华东各省市的整党骨干,培养了一支领导整党工作的骨干队伍。
1952年1月,华东局党校停办期间,李培南被派到交通大学兼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参加和领导交通大学教职员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筹建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第一届代表大会,组建首届党委班子。同年2月中共交通大学委员会成立,由11名委员组成,李培南任书记。他在党委会成立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指出党委会目前任务是要在全校开展“三反”运动,号召全校加强团结,建设好获得新生的交通大学。9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出通知,由彭康(当时任山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主任)任交通大学校长。此时,彭康因公出国未归。为便于院系调整工作顺利进行,暂由李培南代理校长职务。1953年1月,彭康调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在彭康未来交通大学前由李培南代理党委书记。
李培南担任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代理校长期间,正值1952年大规模院系调整时期,中央制定了“以培养工业建设干部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院系调整方针,任务艰巨,时间紧迫。李培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在交通大学组织落实华东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1952年8月,他主持召开了师生员工代表大会,广泛发动师生员工行动起来,顾全大局,积极投入院系调整工作。他还主持党委会进行专题研究,民主决策,确定专人分工负责,提出了学校院系调整工作一要与学校建设结合;二要广泛发动群众,博采众议,集中力量,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防止混乱和浪费;三在工作上既要分工负责,职责明确,又要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四是要求各院系原来的行政组织主动配合做好调整工作。为此,建立起相应的调整机构,下设福利、师资调配、职员工人调配、器材调整、图书与房屋家具调配、秘书及运输等8个小组,专门负责院系调整工作。这些机构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自1952年7月20日《华东地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下达后,经过2个多月的准备与实施,师生员工的调动,器材、设备、图书、家具的调拨,一切均按计划进行,进展顺利。截至1952年10月,按方案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确保了10月15日按新的系科设置开学上课。至此,学校由包括17个系和1个研究所的理、工、管3院建制的综合性大学调整成共设机械类、电机类、造船类3类7个系的多科性工科大学。
李培南主持交通大学工作时期,领导了学校的思想改造运动和“三反”运动,决定从反贪污、反浪费、反盗窃国家财产的斗争入手,经过组织学习,统一思想,提高政治觉悟;通过思想批判,消除各种极端个人主义及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思想影响;通过思想总结,对照自己历史和思想进行自我总结和分析批判,从而使全体教师的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初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李培南还组织领导学习苏联,开展教学改革。50年代初期,我国学习苏联进行教学改革,在舆论导向上有时提出学习苏联应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有时提出必须进一步地全面学习苏联,甚至把学习苏联列为办学好坏的一条标准,从而忽视了结合我国实际。后者的影响尤为普遍。正基于这种背景,交通大学学习苏联高等教育进行全面教学改革。由于院系调整仓促而过快,学苏联盲目冒进,要求过高过急,致使教学改革中出现一些忙乱现象。对此,李培南多次强调指出,学习苏联要切合实际,教学改革步子应该稳妥。在教学安排上要继续防止教学脱节,要克服忙乱现象,要适当调整学生作息时间。他组织专门力量调查研究,采取措施,诸如召开教学讨论会,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部分克服了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忙乱现象。但苏联五年制的教学计划要在4年内完成的根本矛盾及有关困难在当时不是一个学校能够解决的。
在交通大学工作的这段岁月给了李培南美好的回忆。他在晚年所撰写的《自书生平实录》中这样写道:“在交大的二十个月回忆起来,还是很值得纪念的,至今该校在纪念校庆时总是邀请我参加。”
1953年8月,彭康到交通大学主持校务后,李培南仍回华东局党校任副校长、党委书记,并先后担任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课程的教学工作,编写出版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1956年起当选为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三、四届委员,上海市政协第二、三届常委会委员。
1958—1966年,李培南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任党委书记(1959年起兼下设的哲学研究所所长,1964年起兼院长)。根据中共中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李培南领导和组织全体学生和一部分教师、干部到工厂、农村参加生产劳动,使教师、学生和干部在学习与劳动中增进了同工农群众的感情,政治上、思想上都有显著提高。他还尝试用多种形式努力提高青年研究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他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双百”方针,主持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文化大革命”中,李培南与许多干部一样遭受种种迫害,在身处逆境时,他仍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1978年10月,他重新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1979年,任中共上海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同年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兼常委会下设的政法委员会主任,1983年任上海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衷心拥护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在思想领域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1985年,李培南离休。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仍十分关注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法制建设。他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他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会议,虽年高体弱,仍十分认真地履行代表的职责。
1986年,李培南去西安参观访问,有机会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并住在那里。一些老教授闻讯后专程来看他,大家畅谈叙旧,其乐融融。李培南后来也分别到这些教授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鼓励他们为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做贡献。
1993年8月,李培南在上海病逝,年89岁。吴邦国等上海市领导为他送别。李培南生前著有《关于共产主义问题报告大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新宪法是人民的宪法》《铁流二万五千里》等论著。
李培南长期从事党和军队的党务工作、政治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事业坚贞不渝,赤胆忠心;他坚持党性,严守党纪,光明磊落,谦虚谨慎,廉洁奉公,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和尊敬。
(原载陈华新主编:《百年树人:上海交通大学历任校长传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