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逸峰生平活动年表

黄逸峰生平活动年表

姜铎 整理

1906年6月

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城一商人家庭,原名黄承镜,父亲黄仰塘,经营木行。母亲黄徐氏,家庭妇女。家庭环境小康。

1911—1918年

5岁起,到一秀才主持的东台私塾启蒙读古文,历时8年,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深得塾师赞扬。

1919—1921年

12岁时,在南通师范教语文的表兄说服父亲,带他进南通师范附属小学读书直至毕业。小学生活对他后来能进一步求学深造,走上革命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父亲原来不打算让他读书,而是要他继承父业,主持木行生意。

1922—1924年

1922年下半年考进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初中班,第二年便跳级进入高中班。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并结识了大学生中早期的共产党员宛希俨等,思想开始左倾,在校内成立了一个名为“合作社”的进步组织,还出版了《合作周刊》,被推为合作社社长和周刊编辑,在南京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1924年暑假,黄逸峰因拒绝校方解散合作社的勒令,被开除出校。

1924—1926年8月

1924年下半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就读,只读了一个学期,嫌这个学校死气沉沉,便于1925年春转学至复旦大学商学院。在此期间,他经常到左派创办的上海大学听课,参加“五卅”运动,思想更加进步。1925年8月,在上海大学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员。1926年“五卅”运动一周年纪念时,担任复旦大学共青团支部书记,因领导学生举行罢课和游行示威,又被复旦大学开除出校。

1926年9月—1927年6月

入暨南商科大学就读,并担任中共闸北区委宣传部长、国民党一区党部常务委员、闸北区人民委员会主席、上海学生联合会主席等职务,参与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4月初,进驻闸北区的蒋介石嫡系部队二十六军二师师长刘峙,派短枪排逮捕了黄逸峰,半天后获释。

1927年7—10月

担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只一个多月,8月即被捕,关在南京第一监狱,10月被释放出狱。

1927年11月—1928年1月

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候补委员、省委秘书处巡视员、省委近郊区委员会书记等职,参与青浦农民暴动。

1928年2月—1929年3月

担任中共南通特委书记,一个多月后在东台组织农民暴动,3月间遭国民党逮捕,押送南京关入第一监狱,被判处1个月徒刑,刑满释放出狱。

1929年4—10月

在南通养病,并担任南通中学教员。

1929年11月—1930年底

从南通回到上海中共江苏省委,担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秘书长后不久,考进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因叛徒盯梢,无法存身,要求组织上另派工作,组织上怀疑他政治动摇,割断了他的组织关系。

1931—1932年4月

被党组织割断组织关系后,只得自找出路,到暹罗新民学校和新加坡华侨中学当教员,在华侨中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

1932年5—10月

从南洋回到上海,未能找到组织关系。

1932年11月—1934年5月

第二次流亡至南洋,担任暹罗华侨总商会文牍、华侨中学和南洋中学校长。在此期间组织“曼谷学会”,创办《沸力周刊》,组织和领导华侨反对暹罗政府强迫华侨学校一律用暹语教学的群众运动,先后遭受暹罗政府3次逮捕。最后被变相驱逐出境。

1934年6月—1937年6月

从南洋回国,化名林敏,考入京沪、沪杭甬铁路局机务训练班,毕业后分配在铁路局机务处任司事,组织铁路青年社,出版《铁路青年》刊物,被推选为社长和主编,领导铁路青年职工开展反对贪污和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冬天,铁路局的国民党特务为强迫黄逸峰交出铁路青年社的领导权,在南京和平门车站逮捕了黄逸峰,黄逸峰最后被迫离开铁路局。

1937年6月—1938年1月

担任沪江大学教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副教务长、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组织部长兼常务委员,组织武装人员训练班,积极准备武装抗日活动。因不符合当时中共上海地下党的政策,被劝令离开上海。

1938年2月—1939年3月

在广西桂林担任广西省政府会计专员、广西大学教授,领导学生下乡进行抗日宣传。

1939年4月—1940年9月

先在重庆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担任少将设计委员,后又至苏北鲁苏战区担任党政分会中将委员,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

1940年10月—1944年10月

通过叶剑英的介绍,与正在开创苏中根据地的新四军陈毅接上关系,在陈毅的直接领导下,为争取国民党地方部队李明扬、陈泰运等部联合抗日,孤立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为黄桥决战的胜利做出贡献。1941年3月,经陈毅、朱克靖的介绍,黄逸峰被批准重新入党,并奉命组织“联抗”部队,担任司令员兼政委,后又担任中共兴东太地委书记;苏北参议会成立时被选为议长。

1944年11月—1945年9月

“联抗”部队奉命结束,调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任中共苏中区党委委员。

1945年10月—1946年

先被决定担任华中人民代表团团长兼支部书记,准备赴延安出席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后因会议暂不召开而中止。接着被派赴北平军调处执行部,担任中共代表团的交通处处长,并兼中共安平小组组长。

1947—1949年4月

先担任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兼东北铁路学院院长,后担任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中共党委书记,担负抢修铁路,配合辽沈战役的军事任务。

1949年5月—1950年2月

担任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铁道处处长,接管上海铁路,担任新中国第一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后任华东财经委员会运输部部长。

1950年3月—1953年3月

调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兼中共党组书记、华东财经委员会委员、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交通大学教授,直到发生交专学生“薛承凤事件”,被开除党籍并撤销本兼各职。

1953年4月—1956年7月

调任华东财经委员会秘书和中共华东局工业部搞调查研究,后华东机构撤销,调中共上海市委工业部工作。

1956年8月—1966年5月

1956年底,根据本人要求,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他重新入党。奉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后改组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担任副所长。从此转入社会科学研究岗位,除担任部分行政工作外,还亲自动笔,撰写学术论文和专著,陆续发表了不少学术成果,特别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6年6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开始便被打入“牛鬼蛇神”行列,剥夺了一切合法权利,遭受种种残酷的无休止的批斗,他的党籍被停止。后又被迫下放奉贤五七干校劳动,身心备受摧残,直到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才获得解放。

1976年11月—1978年10月

在上海市直属机关五七干校第九连学习期间,积极投入批判“四人帮”和恢复党的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活动,写文章,作报告,精力充沛,十分活跃。

1978年11月—1983年

以73岁高龄就任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肩负起恢复和重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繁重任务。不顾年老体弱,日夜操劳,1980年9月26日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作学术报告时突然中风,晕倒在讲台上,一病不起。

1984年1月

转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5月,办离休手续。

1987年5月27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对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作下列批复:“同意恢复黄逸峰1941年3月重新入党前的党籍,党龄从1926年10月起连续计算,参加革命工作时间从1925年8月参加共青团时算起。”最终对黄逸峰党内经历做出公正评价。

1988年11月27日下午3时40分

在华东医院因病逝世,享年83岁。

(摘自姜铎:《一个传奇式的共产党员:黄逸峰的一生》附录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