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沈志远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第一部著作就是哲学著作,即1932年由上海笔耕堂书店出版的《黑格尔与辩证法》。这本书重要的内容是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的,序言中说:“现代哲学不是别的,恰恰就是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底宇宙观”,“马克思把唯物的辩证法应用于资本主义底研究,发现了资本主义底内在法则,……根据这些法则,资本主义是不可避免地要转变到它的相反方面,他又证明资本主义所赖以生存的直接生产者底被剥夺,必然要为剥夺者底被剥夺——即无产阶级独裁——所代替。马克思以天才的眼光,看出这样的阶级独裁,是根据唯物辩证法底思维所得出的资本主义之必然的趋势和结局。这个必然的趋势,就是资本主义之死灭及其转变为新的社会组织”。“伊利契继续马、恩二氏底唯物辩证法底精神,而更进一步地把它发挥下去,利用这个思想的武器,来分析伊氏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帝国主义时代底实际的革命斗争问题。马克思底时代是社会主义革命底准备时代,而到了伊利契底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高的阶段,即发展到帝国主义底时代、社会主义革命底前夜和劳动进攻资本的巨大的革命战斗底时代了”。
关于为什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沈志远写道:“自从伊利契逝世以后……人类历史上又起了不少的变化,……国际资本主义已经到了总崩溃底前夜,两个绝对相反的世界或社会经济体系底对立,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尖锐化。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底大转变关头,唯物的辩证法之活的应用——应用于实际斗争的问题上去,已成为每一个革命思想家和实践家之急不容缓的任务……。”
《黑格尔与辩证法》的第一编题为“辩证法是革命的逻辑”,第二编题为“辩证法为唯物的认识论”,第三编题为“辩证法为革命的方法论”。这是一本12万多字的著作。
1933年,北平笔耕堂出版了沈志远编的《新哲学词典》,将近200页的词典,收录了不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和范畴。
沈志远著的一本重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普及读物是5万字的《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该书作为生活书店的“青年自学丛书”,于1936年出版。序言指出,“哲学在今日……已经不是少数大学教授、学术家和特殊知识分子的‘专利品’了。一切靠做活吃饭的大众,也有自己的新哲学……这里所谈的哲学,正是这样的哲学,也就是所谓新唯物论底哲学”,他接着写道:“作者有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就在把这种指导大众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哲学理论,作一番简略而扼要的介绍”,以便提供给“终日埋头苦干、时间经济两穷的朋友们”。
此书出版后,受到了艾寒松主编的《读书与生活》杂志的推荐,指出这本书“是给青年自修新哲学用的一本好书。虽然全书只有四万多字,但是它把现代哲学的骨干完全清晰地浮雕出来了,……以前介绍过来的新哲学学说……在内容上写作形式上都太高深了一点,很不容易为初学者所理解。现在这一本书完全是用通俗而又简明的形式写成的”。评论在介绍这本书的特点时指出:“第一,完全站在最新锐的观点上来介绍新的哲学知识。……这本书却是要使哲学变成为大众认识现实的火光,和变革现实的武器,它并不是在纯理论上兜圈子,而是强调着实践的目的的。”“第二,对于说明工作和批判工作同时兼顾。它是以阐明哲学的基本理论为主要的任务,……这本书大体上虽是以新哲学体系的介绍做主体,但哲学的史的发展也并没有忽略。”“第三,全书所提出的问题都极扼要,而且都是为一切初学者所必须了解的……这是极难得的。”“第四,全书能够把理论跟大众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地联系起来,……著者指出哲学……是大众生活过程中用以指导实践的认识体系。至于全书中充分引现实的例子帮助讲解,不消说是很可以提高一般人对于哲学研究的兴趣与理悟的。”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哲学的通俗化方面是一个最成功的范例,但沈志远的《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该书从1936年到1951年陆续再版了15次之多,仍不失为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通俗化宣传的一部成功之作。
沈志远根据撰写《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同样宗旨,在1936年通过李公朴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哲学论文集《近代哲学批判》,1946年由耕耘出版社出版了《近代辩证法史》,这两本著作都有12万字左右,《近代辩证法史》多次再版,直到1954年。
沈志远有许多哲学译作,最有影响的首推苏联米丁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由于该书的版本较混乱,造成了一些误会,所以首先要介绍这本书的版本。《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总的书名,由上册《辩证法唯物论》与下册《历史唯物论》组成,全书约72万字。1936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上册,1938年再版,1939年改由生活书店出版,不再冠以总书名而用《辩证法唯物论》为书名,并拆为上下两册出版,译者用笔名王剑秋。1948年以后,新中国书局、三联书店和生活书店分别在东北、北平、上海等地再版,译者也重新用沈志远的原名。大约从抗战胜利后,这本书就不分上下册了。《辩证法唯物论》到1950年共出了18版。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下册《历史唯物论》于1938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1939年6月再版,1940年后改由生活书店出版,署名也改为王剑秋,有时分上下册,有时单册出版,情况大致与《辩证法唯物论》相同,到1950年为止,共出了13版。
沈志远在该书1936年版的序言中指出:“这部书是1931年苏联哲学园地内实行总清除以后第一部最完备的新哲学和新社会学底教科书”,“马克思主义底三大组成部分”,在这部书中,“已经包括其二了”。他在介绍该书的特点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底创导者则认定宇宙间一切都是变的、发展的,它本身也不是例外”,随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发展到新的阶段,即“邬梁诺夫阶段”,“这部书从头到尾充分贯彻着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邬梁诺夫阶段”,这便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第二个特点,是“马克思主义底学说不是经院主义式的死板的教条,而是活的实践(社会的和政治的实践)底指针”;第三个特点,是表明“辩证法唯物论,既是与实践打成一片的理论,那么它必须是战斗的、批判的”。沈志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同它的内部的和外部的敌人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沈志远还告诉读者,该书虽然密切地联系了苏联的实践,但对中国读者更感兴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底实践,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半封建关系的民众战斗底实践,却比较上讲得很少,这是我们所当留心的一点”。
《辩证法唯物论》出版以后,《读书月报》的书评指出:米丁这本书“由于研究范围的广博、系统的严整、解释的详尽,这本书实在是一本最好的辩证唯物论教科书。”
《读书与出版》杂志也向读者推荐此书,“作为一本大学生水准的哲学教科书看,这是最适合的一本。它的优越特色,就在这本书表现为一个马列主义哲学底完整体系……”
王方名教授在他的《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理论体系的根本缺陷及其克服》一文(《东岳论丛》1980年第2期)中,列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著作理论体系在中国传播的几部著作,1949年以前有4部,即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李达与雷仲坚合译的《辩证法唯物论教程》(1932年9月),米定、拉里察维基等的《辩证唯物论》,由艾思奇、郑易里合译,改名为《新哲学大纲》(1936年5月),米丁著、沈志远译的《辩证法唯物论》(1936年)和《历史唯物论》(1938年),以及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年9月)。作者认为,沈志远翻译的《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著作理论体系传入中国的历史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据千家驹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一次会议上,薄一波曾对与会的同志说,沈志远翻译的《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意义很大,我们都是受了影响的(大意)。
据沈志远的夫人崔平(崔华玉)回忆,在1950年或1951年,有一次沈志远和她出席在怀仁堂举行的晚会,毛主席曾对向他致敬和问候的沈志远说“你是人民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