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抗大一分校的历史意义

创办抗大一分校的历史意义

抗大一分校创建于抗战转入相持阶段的1938年12月。它的诞生是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六中全会重申全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必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必须建设新中国”;指出全党从事组织人民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相持阶段的新任务,“在于克服困难,增加力量,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我之反攻”;实现新阶段、新情况、新任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迫切的战斗任务,就是“广大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同时指出“党的主要工作方面是战区和敌后”。

中央、中央军委根据上述精神,决定成立两个抗大分校开赴华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地培训我军军事、政治干部。在征得前线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同意后,决定第一分校到晋东南,直接由八路军总部领导和指挥,第二分校到晋察冀边区。两个分校深入敌后进行国防教育,培训敌后坚持抗战的我军骨干,培训忠诚为人民服务的战士,这是历史的创举,是把抗大的旗帜插遍全国的先锋。

抗大总校罗瑞卿副校长欢送两个分校开赴敌后时曾说,到敌后办抗大分校,是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远见,意义深远。第一,是给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进攻的一个有力的回击,证明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不消灭日寇誓不罢休。第二,是给全国的学校作个模范,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大是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而斗争的学校。它不仅能在和平环境的延安办,而且可以到硝烟弥漫的敌人后方和敌人心脏地区去办,这对增强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很有意义。第三,是坚决执行党的政治任务,为广泛发动群众,扩大地方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华北、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大量训练新干部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是使学校的教育更加密切联系实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群众运动中学习群众,意义十分重大。

这里,我还回忆起朱德总司令两次有关建军与建校的谈话。第一次是1939年3月,朱老总就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时,他曾对第一分校前往祝贺的代表小组说,要讲名气,抗大是名扬天下啰!连世界学联的主席柯乐满等都要求做抗大的名誉学员。抗大的校歌称你们是集合在黄河之滨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抗大是建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抗大培训出一个好干部、好指挥员来,就可以发动成百成千的群众来参军,有了兵和指挥员,就能开辟出一块一块的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就能坚持全面抗战,这就是建校与建军的关系啊!你们抗大的担子不轻,也是你们校歌的歌词“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总司令的这个谈话,很发人深思,我们的党、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抗大,重视学校建设的。

总司令的第二次谈话是1939年底,我们第二次东迁赴山东时。总司令在武乡王家峪接见周纯全、韦国清和我时,他再次指出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肩负的担子不轻,要大量培训新干部,加强山东地方武装部队的建设。

总司令详细分析了当时抗战形势中出现的“东方慕尼黑危机”,强调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方针。他指出了加强和发展山东抗日武装力量和进步势力的重要性、迫切性,一方面是山东地大物博,人多枪多,自古有齐鲁多英雄豪杰的佳话,历来是兵家必争的古战场,也是我党我军坚持抗战必争的一个重要战略基地,因为它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南可攻京(宁)沪,北可逼平(北京)津。另一方面是山东党的基础好。抗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地方武装力量发展很快,而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乏干部,缺乏子弹。广大的新干部也迫切需要进行训练和提高。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的意义和目的在此。

总司令对我们这次迁往山东的教职员干部和学员有3000人(内有三四百人系中央、总部分配给新四军的干部),十分高兴,十分重视,认为这是一支很了不起的干部队伍,是我军的精华。谆嘱我们小心谨慎,务必把这支队伍安全带到山东和华中,并嘱托我们除病弱女同志外,每人要带100发好子弹给山东部队作见面礼,另外还要带50本《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精装本给领导干部作为思想武器。

总司令最后又谆谆教导我们要戒骄戒躁,尊重山东党的领导,搞好军政、军民、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团结,同心协力,把抗大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在山东扎好根。总司令形象地把山东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风趣地说,如天下大雨(指国民党、蒋介石搞投降分裂倒退),大家都可以在大树下躲躲雨。

我之所以这样详细地回忆总司令的两次谈话内容,是因为这些谈话对我们正确认识建校与建军的关系、认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与任务、认识抗大一分校东迁山东的意义等等问题,从理论到实际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特别是对我们到山东后,在山东党的领导下,坚持办校6年,在极端困难的“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光明前途,并且有信心,起了无声号令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