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民生撒光明 投身电力写春秋

心系民生撒光明 投身电力写春秋

在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的金秋收获季节,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名勤于笔耕,酷爱写作的大型国企领导李新明同志的力作即将杀青付梓,和读者见面了。面对这样两部长达八十多万字的书稿,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厚重感,对于一个长年奔波操劳在电力战线的非职业作家来说,此作真可算是“鸿篇巨著”了。其中耿耿情怀,良苦初心,艰辛劳作,创作精神令人起敬。这两部著作分为纪实卷和新闻卷,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满腔热情,散发着作者人文素养的气息,也印记着作者对电力梦、光明梦追逐的足迹。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当下的梳理,更是对理想的致敬。地电集团李新明同志做过宣传工作,做过行政工作,也做过教育工作,担任过部门和单位的领导。长年公务繁忙,依然笔耕不辍,仅仅这种坚持和专注的精神足以令人敬佩和动容,不得不说他是一个用心生活、用心工作、用心体悟、用心记录的有心人。

在这部作品集中,新明同志借助现场亲历、广泛访谈、直接对话、查找资料、静虑感知等体验方式,最终经过深刻思悟、融入个人情怀、落在自己笔下,形成文字记录,以非虚构方式反映了陕西地电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场景、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留下来的这些文字,是对现实的再现,历史的还原,弥足珍贵。其作品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史料价值,为记录和研究榆林乃至陕西地方电力发展历史和经验提供了真实生动的资讯和证据;二是欣赏价值,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许多纪实、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都融入了理性思考和辩证思维,又以文学笔调侃侃而道,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和滋养;三是教育价值,该书对电力系统职工之创业精神、抗灾精神、奋斗精神的褒扬,对英雄模范人物的讴歌,对光明幸福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高尚道德情操的倡导,对于正在致力追赶超越的广大干部和正在成长和创业的年轻一代都有很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作用。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使命坚守、责任担当和乡愁情怀,新明同志为企业鼓呼,替群众发声,为大局服务的形象立体地、生动地、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思想境界值得点赞!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因和先进文化的血液在其中流淌,在这一主旨导引之下,以高度主体自觉实现了文字和奋斗轨迹的相互映照。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企业精神。文本所郑重展开的陕西地电波澜壮阔几十年,锤炼着对于时间、事件、人物的精密感受,借此拓展着企业和员工的精神疆域,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人情冷暖,作者笔下描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可歌可泣的情感故事,让人体味到集体的温暖,大爱的魅力。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也读到了写作技巧。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极好的思辨力、洞察力,天然地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刻板表述,实用性文字与精神性文字完美结合,娴熟运用,张力十足。“那年那月”“那山那水”“那风那雨”“那人那事”“那情那景”“那言那语”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构思巧妙,匠心独运,引人入胜,流连忘返。《那年那月的记忆》笔触生动、细腻,表现出了作者浓郁的文化情怀。书中的“新闻范例”,呈现着思维的敏锐和鲜活,具有示范和启迪作用。尽管从专业角度要求,一些作品还有值得商榷和提炼之处,但瑕不掩瑜,该书不失为企业领导干部纪实文学的上乘之作。

习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作和新闻报道时都语重心长地叮嘱和勉励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创作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接地气,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好作品,以达到凝心聚力,鼓舞士气,万众一心共圆中华复兴梦的目的。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作家作者都应该以满腔热情拥抱明天,引领时代,做政治坚定,志向远大,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灵魂工程师,用心、用力、用情辛勤笔耕,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记得著名学者王国维对攀登艺术高峰道路做过这样的表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创作界以至人生道路上,只有“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

“感党恩而尽其忠,念民生而书其愿,言有物而行有恒,文有情而求其美”,作为我对新明同志的寄望,也用以我们共勉。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