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有过报人精神的激励
《榆林电力报》至今已经走过23年的历程,如果追溯她的源头,则会更长,应该过了而立之年。她披着征尘,带着崛起的“铁塔精神”和求索者的风采健步走向了成熟。
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勃勃郁盛的发展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榆林电力报精神。
榆林电力报精神是一代代榆林电力报人在历史奋斗过程中逐渐孕育出来的灵魂和精神风貌,是先天于榆林电力报人的历史基因,修炼于榆林电力报人的代际传承,成长于榆林电力报人的自身奋斗,凝合而成的一种外化于报人行动、内化于榆林电力报人心底的动力源泉。是足以展示榆林电力报人品格、凝聚榆林电力报人思想、激励榆林电力报人奋进的精神法宝。她是血液,就流淌在榆林电力报人的历史脉搏里;她是骨头,就生长在榆林电力报报人的历史躯体里。
榆林电力报精神:
唯真唯实——新闻工作的务实精神
恪勤博学——甘愿奉献的厚博精神
奋发图强——勇于争先的进取精神
志于创新——砥砺前行的开拓精神
实践证明,秉承榆林电力报精神,就能战胜困难;承传榆林电力报精神,就能勤奋向上;坚持榆林电力报精神,就能再铸辉煌。榆林电力报精神,将是榆林电力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昨天榆林电力报这样走过,明天榆林电力报还需要这样走下去。
得其滋养,吐其芳华。回忆在榆林电力报工作的日子,我把人生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钟爱的新闻宣传事业,她既是我人生中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人生中拼搏奉献的金色年华。她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使我在后来的做人、为官、谋事当中,明确了人生的坐标,让我终身受益。是榆林电力报精神给了我工作的激情和创新的冲动,让我有使不完的干劲、累不垮的精神、干不厌的工作、百折不挠的毅力。那年那月的记忆,带给我受用不尽的向上奋进的激情。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自己已两鬓斑白,但是无论走到哪儿,无论自己从事何种工作,我始终见素抱朴,不忘初心,扎根大地,深入人民,用眼用脚用脑、用心用情用功努力书写华章。唯真唯实是我始终秉持的人生理念,恪勤博学是我一贯奉行的生活准则,奋发图强是我战胜困难的思想武器,志于创新是我认真遵循的永恒主题。
如果把目光投射得足够遥远,更能体味到自己在文化之路上,继往开来的文脉延续和坚定前行的文化自信,也再次收藏了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1998年6月至1999年1月,我被借调到陕西省农电管理局政治处工作,主要从事省局《简报》的编辑和新闻宣传工作。1998年7月帮助局工会工委策划、创办了《陕西农电工会信息》简报,并负责每期的审稿工作。1998年10月,省局《简报》总第121期刊登了我采写的《抗洪图——’1998商南电力职工抗洪风采录》纪实通讯。1998年11月,我主笔完成了《渭北明珠——三原县农村电气化建设巡礼》电视专题片脚本,陕西电视台拍摄完成后作为宣传展示片,为三原县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电气化县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1998年12月,由我主笔的《电网谱新篇——陕西地方电力系统农网改造巡礼》电视专题片脚本,经陕西电视台拍摄完成后予以了连续播放。
1999年2月至2000年3月,我担任省局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政务、信息等工作。1999年7月,《当代陕西》总第7期刊登了我与朱龙蛟采写的《让三秦大地更光明》纪实通讯。1999年8月,《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指导全书》由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特邀编委,我参与了其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有关内容的编写工作。我撰写的《在竞争中求发展——陕西省地方电力10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文章,作为典型经验材料编入其中。1999年9月29日,《陕西日报》“建国五十年成就展示”专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托起一片光明,开辟美好未来——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十年发展纪实》纪实通讯(曾刊登于1999年4月9日《西北信息报》第1500期第4版),全文7000余字,这也是我在各类报纸上发表的最长一篇文章。

《中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指导全书》影印
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我担任省局劳动人事教育处副处长,主要负责人事、教育工作。2005年5月至2010年3月,我全面主持处室工作。在2000年3月省局召开的年度工作会上,我及时完成了大会24份经验材料的确定、修改、汇编工作,其中10份材料在大会上做了经验交流。2001年3月,省局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合作编写了《常用基本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精选》一书。2002年6月,省局党组在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及领导机关中开展了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在半年时间里,我参与了10期活动《简报》的编辑和24份经验交流、先进事迹材料的修改、撰写工作,并形成20余万字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材料汇编》。2003年9月,配合公司党组开展的向孔兵同志学习活动,《陕西地方电力》刊登了我采写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纪实通讯。2004年1月至6月,省局开展系统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教育活动,我负责活动的组织和《简报》的编辑工作,共出刊《简报》13期。虽说是一份简报,但新闻宣传的氛围却十分浓厚,栏目有编前话、导读、访谈录、论坛、编辑评论、经验交流、通讯报道、企业名片、它山之石、格言警句等,可谓精彩纷呈。2004年6月6日,《陕西日报》第三版秦岭副刊,发表了我撰写的《我为西部歌唱》文章。2007年1月,《陕西工运》第一期刊载了我撰写的《坚持“四尊重”方针 着力构建地电和谐劳动关系》论文。2007年2月,创办了由处室主办的《人力资源工作动态》简报,首期刊登我撰写的《想尽办法完成每一项任务》的发刊词。2007年8月至11月,公司系统开展加强作风建设活动,先后出刊《简报》20期。2009年4月1日,《陕西日报》发表了我撰写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干部人事工作》文章。其间,我结合工作实际,先后撰写了《论管理中激励手段的运用》《公司员工激励机制研究》《公司人力资源分析》《公司人才状况分析及对策》《公司领导班子及人员状况分析》《构建防止和解决拉票贿选的长效机制》等10余篇论文和调研报告。
2010年3月至2016年9月,我先后担任陕西省电力技工学校、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党委党校(即“两校一中心”)校长、党总支书记职务。面对学校千疮百孔,难以为继的状况,克服自己失衡纠结、浮沉焦躁的心态,我又奋然前行。这个时期,我努力做到把舆论的引导、工作理念的建立与提高执行力有机结合。“十二五”期间,学校坚定而认真地走“内涵提升,质量优先”的科学发展之路,坚持创新发展,再造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治校体系思想要素,努力强化学校生存的能力、生存的适应性和生存的幸福感,努力促进学校发展方式的升级与转型,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尚德蕴能、弘毅笃行”的学校精神激励着不断前行。
用系统理论引领学校发展。“十二五”期间,我们从理念构筑、模式定位、整体设计和建设行动的确立实施中,行走的每一步,始终精准地扣在科学发展的脉搏上,在每一个关键点上准确发力。我们提出了立足企业,服务社会;提出了内涵提升,质量优先;提出了立德树人,专业成人;提出了责任担当,规矩规范;提出了坚定坚持,认真前行;提出了能力培育,精神培养;提出了四位一体,协同共进;提出了圆校圆梦,做文化人。特别是“十三五”提出的“走应用型、创新型特色之路”战略,进一步丰富发展开辟了校园道路广阔空间。《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学校道路》《用民意发现学校改革新动力》《用辩证法处理学校存在问题》《用理性思维处理好各种关系》《用六大治校方略促管理升级》《用唯物史观构筑美丽校园梦》《用现代职业教育观思考发展》《用新发展战略助力学校前行》——八论学校建设与发展,这些不同时期推出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引领学校发展。
用创新管理推动学校发展。《“首席制”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创新》获2010年全国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发表于2011年《农电管理》杂志。《创新实施企业劳动定员管理》获2010年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和孟临琦撰写的《建设适应公司发展战略需要的领导人员管理体系》获2010年省电力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弘扬延安精神,加强新时期党风建设》获集团公司“地电党校杯”群众路线征文二等奖。和王瑞芳撰写的《培训项目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践》论文,获2014年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一等奖,并发表于2014年第1期《中国电力企业管理》杂志。和刘进华、闫俐君、郭蔚撰写的《构建企业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论文,获2014年省电力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发表于2015年第2期《陕西配电网》杂志。和吕薇、朱国栋撰写的《供电企业培训整体解决方案的创新与应用》论文,获2014年省电力行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和王瑞芳撰写的《内部控制在职业教育中的创新应用》《供电企业培训中心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分获2014年、2015年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和李慧撰写的《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论文,获2015年集团公司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同时,我还撰写了《对集团公司支持培训中心发展的建议》《建设五支人才队伍培训基地的路径》等调研报告。这些应用型创新型管理成果,同向发力,同步推进,推动学校发展。
用校园文化助力学校发展。用“校园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师生的认知感和成就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精神、战略目标、战术目标等核心文化。全国政协常委任法融为学校中心广场题写了“怡园”二字。陕西省文联主席陈忠实题写了校名和校训。竖立了孔子像,设计了校旗、校徽,实行班主任冠名制。用中华优秀文化词汇,对学校六个主要建筑物(场所)进行命名与标识,开展年度汉字、校园十件大事和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创办“名师讲坛”“校园论坛”“和谐论坛”“道德讲堂”“安全讲堂”“廉洁讲堂”。成立学校社团联合会,下辖志愿者协会、和谐教育协会、计算机协会、艺术团等13个社团协会。成立“心理援助课题组”,开设心理咨询室。举办校园科技节和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学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着力构建校园网站、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短信、户外媒介、信息资料“八位一体”的大文化、大宣传格局。将环境育人贯穿到课堂内外、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形成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支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良好育人氛围。学校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优质、稳定、鲜活的教育风貌和文化特征。“十二五”期间,学校500多篇稿件分别被《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华商网、腾讯网、集团公司门户网站等媒体登载,极大提升了学校形象和知名度。创办《陕西地电培训》杂志和《质量管理简报》,编辑出版校本教材《用电营销管理》《语文技能训练》《供电企业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大纲》《项目化配电线路等级工能力培训讲义》,编辑出版校园力量系列丛书《校之能》《校之亲》《校之能(第二辑)》和《校之印》。2016年6月,电视专题片《坚定而认真地前行——陕西省电力技工学校科学发展之路》摄制完成。这些校园文化的结晶体,塑型铸魂,自觉自信,助力学校发展。

校园力量系列丛书、《供电企业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大纲》《陕西地电培训》
用争先创优激励学校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各种荣誉称号36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标兵”,被省综治委、公安厅命名为“省级平安单位”,被省总工会授予“陕西省模范职工之家”,被省劳动竞赛委员会授予全省劳动竞赛“优胜单位”,被华北电力大学连续4年授予“优秀函授站”;被西安市公安局连续4年授予“文保先进单位”,被集团公司党委命名为“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廉洁文化示范点”,3次被集团公司评为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A级),3次获“地电杯”职业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等。19项管理创新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电力行协、陕西省电力行协和集团公司奖励。两项QC成果获全国电力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成果三等奖。81项论文(教案、课件)先后在全国或陕西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研成果评选中获奖。完成了包含3个层级21本分册及2万道试题的《技工教育教学课程讲义与试题管理系统》科技项目。这些充满丰盈的成绩,尽诚竭节,奋发图强,激励学校发展。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学校用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助力学校发展,闯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实现了“八个转变”,为学校“尚德蕴能,弘毅笃学”的校训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也为学校“十三五”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2016年,我被集团公司评为劳动模范。学校6年多的历程,为我的人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我深切感受到:我们总要前行,不管前面的路是宽阔平坦还是泥泞坎坷,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雪交加,只要我们用心、用爱、用智慧和汗水去拼搏了、奋斗了,人生就会无怨无悔,就会绽放绚丽光彩,就会留下一串坚实而厚重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