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旧立新 继往开来[1]——榆林热电厂旧貌换新颜
榆林热电厂的前身是榆林火电厂,始建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机组小、设备老化,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跌入低谷。进入90年代,企业的两台1.2万千瓦热电机组建成,才扭转了被动局面,榆林火电厂随之更名为榆林热电厂。
1996年7月,榆林热电厂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新班子根据热电厂的实际,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即在三年内把热电厂建成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文明企业,安全文明建设双达标。
经过全厂上下一年的努力,热电厂已成功地迈出了“打基础”的第一步,圆满完成了各项生产经济技术指标。基建资金筹措较为理想且使用合理,安全文明生产初见成效。一年来,全厂狠抓安全生产,制定下发了《严禁违章,确保安全的十五条规定》和《安全考核奖罚办法》,对事故,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并组织职工强化安全规则知识的学习和考核,新进厂的人员必须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通过严把运行人员的安全知识考核关,狠抓设备不安全因素治理,加强各级安全网络的组织建设,企业一年多来在机组试生产运行中,“两票”检查合格率为95%,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未发生任何重大事故。
面对脏、乱、差的厂容厂貌,新班子一上任就下定决心改变现状。1997年8月至9月,全厂上下展开了“彻底治理脏乱差,改变厂容厂貌,实现文明生产”的攻坚战,同时教育全厂职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做文明职工,并立规建制,奖罚分明,使得整个厂区的面貌焕然一新。按部颁标准,热电厂两台1.2万千瓦热电机组试运行一年后需大修,这是关系到今后机组是否能稳发满发和企业整体效益好坏的大事。对此,厂领导在思想上、大修前的准备上、大修的程序上和监督验收上进行了科学、合理、扎实的组织和安排,大修主要依靠厂里的技术力量,并外聘部分专家帮忙,于6月按计划保质保量完成了对两台机组的大修。
一年来,热电厂的行政后勤工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强了规章制度的建设;重新修订了定员定岗方案;强化了治安保卫;促进了职工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水平提高;改善了职工的吃住行等福利设施;教育青工爱岗敬业,进行军事化集训,锻炼了青工的意志,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根据省农电管理局、省电力建设投资开发公司、榆林地区行署三家投资方的要求,热电厂加快了公司化改制的步伐,起草了《经营协议》《章程》,并于1997年5月进行了公司化改制的财务审计,积极做好上市的前期工作。
与此同时,企业的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热电厂与地方合资的常兴煤矿又扩建了年产5万吨煤的2号井,职工集资购买了6辆大吨位运煤车;企业与地方入股合办了白鹭峁煤矿,更有利于电厂发电生产用煤的保证和成本控制,职工也得到了实惠。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新班子工作卓有成效,是一个团结、务实的班子,其工作重点已从生产型、基建型转变为管理型、服务型。虽然专业人才缺乏、电网限电、基建资金短缺等不利因素仍困扰着榆林热电厂,但目前企业的内部、外部环境良好。厂领导决心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继续搞好文明安全生产,促进公司化改组的深入,力争把榆林热电厂建成花园式工厂,具有一流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水平,到20世纪末把企业建成安全文明双达标单位。
【注释】
[1]原载1997年12月《现代经贸》第6期(总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