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有过厚积薄发的力量
浓浓情意不会淡淡随风而去,脉脉心血不会哑然滞弦而衰。也许,在我的生命里注定要和新闻宣传工作结缘。
2016年9月,我被调回集团公司总部任办公室主任。2017年1月,我组织策划了集团公司一届六次职代会暨2017年工作会议。我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多维度策划、多视角呈现、多向变聚合、多创意融合、多载体互动、多时空报道。时尚中不忘正确导向,清新中不丢传统惯例,丰富中亮点多多,厚重中透出开拓创新精神,使“两会”成为一场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想盛宴、精神饕餮,在系统内外引发了如潮好评和空前关注。成为新闻宣传工作中“深入成就深度”的力作,是一次从单一媒体作品转向全媒体传播的跨界尝试。
2017年7月26日,榆林发生特大暴雨洪灾,我身临其境,经历了那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场景。榆林“7·26”特大暴雨洪灾如同一面明镜,不仅闪耀出陕西地电抗洪救灾的精神光芒,折射出公司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气场氛围,更彰显出责任国企使命担当的企业风采。在感人的事迹、生动的瞬间背后,凝聚着新闻的力量,传导着宣传的正能量。精心创意策划,精细打磨锤炼,精致演绎呈现,一部史诗般的精品,一气呵成、一以贯之、一脉相承,铸就了抗洪救灾新闻宣传工作的经典案例。
7月27日上午,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刘斌,副总经理岳青率先奔赴榆林,察看灾情,指导抢修。公司党委委员、榆林电力分公司总经理张斌第一时间深入受灾现场指挥抢险。我随公司领导一同前往,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的同时,受命负责新闻宣传的组织策划工作。
7月27至29日,身处“7·26”榆林特大暴雨洪灾受灾现场的每一天,我们的眼睛一直都蒙着泪水,看着那揪心的画面,感受着涌动的爱心,再坚强的人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座座倒塌的房屋,一辆辆积埋的汽车,一张张疲惫而无助的脸庞,满目所及,一片疮痍。电杆断裂,变电站积水,供电所被淤泥填埋,集团公司所辖子洲、绥德两县分公司的供电设施受到严重损毁。

抗洪救灾
在洪灾肆虐的危难时刻,在灾区陷入黑暗的时刻,陕西地电人第一时间冲锋陷阵,第一时间抢险救灾,第一时间恢复供电,焕发并展现出一股强大而磅礴的力量。在现场,我们目睹了各级领导的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在现场,我们看到了各方力量的紧急驰援、鼎力相助;在现场,我们看到了一线员工的顽强奋战、敢打敢拼。在这里,一个个身着地电蓝的身影诉说着电力人的担当与情怀,一股股激励人心的地电力量彰显着电力人的勇气和智慧!
在榆林“7·26”特大暴雨洪灾中,陕西地电快速响应、精心部署,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斗争,竭尽所能,倾尽全力,在最短时间内抢修通电,为全面、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这场鏖战洪灾的战斗中,陕西地电以大局为先、以民生为重的国企情怀,赢得了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组织一切力量,迅速恢复供电,赢得宝贵时间。”在调研灾后重建工作的现场,时任省委书记娄勤俭对陕西地电予以表扬。“措施得力,行动迅速。”在省政府抗洪抢险专题会上,时任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胡和平给予陕西地电高度肯定。“进行有序,成果显著。”在抢险救灾现场,时任省委副书记毛万春予以陕西地电积极评价。为此,集团公司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榆林“7·26”特大暴雨洪灾“先进集体”。
在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救灾场景背后,更有着新闻力量的生发、传播与激扬。7月27日,在目睹绥德、子洲满目疮痍的灾情,亲历波澜壮阔的救灾场景后,刘斌董事长动情地说:“一定要把陕西地电人在抗洪救灾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勇敢、智慧的精神传扬光大”。当晚10时返回驻地后,我立即召集集团公司新闻中心郑景琪、邱斌、李晓娟、李建炜以及榆林供电局的宋军、郭亮等同志,把自己在白天构思的新闻宣传策划方案和盘托出,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响应。这支临阵组建的新闻宣传团队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新闻宣传团队形成这样的共识:打破常规,锐意创新,以策划为先导,以执行为保障,以媒体融合为支撑,快速响应,统筹调度,协同联动,系统推进,制作出一桌丰盛、精彩、生动的新闻大餐。
8月8日,当我们捧着散发着墨香的《榆林电力报》特刊时,让我们再次感觉到陕西地电人跳动的脉搏,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炙热血液的流动。
见微知著,润物无声。
纵观报纸,“地电力量”的主题一以贯之。在头版“抗洪救灾陕西地电在行动”的醒目大字下,既包含着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公司抢险救灾工作给予肯定的内容,又涵盖了陕西地电全面部署电力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动态,还配发了《大力弘扬抗洪救灾精神》的评论员文章。

版面重点突出。主稿《地电力量——绥德子洲“7·26”特大暴雨洪灾陕西地电抢险纪实》占据二、三版通版,以6000余字的篇幅完整记录了公司在此次特大暴雨洪灾中快速响应、有序组织、有力推进、及时通电的全过程,真实还原抢险场景,立体展示救灾全局。“陕西地电”微信公众号,把抗洪救灾主题宣传与地电力量的精神内涵巧妙契合,引领读者对人生价值做了一次省思,社会影响力巨大。
版面达到了报道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报纸头版的大图亮眼夺目,二、三版通栏压题照片——一只沾满泥块的大手有力地拽着电缆线,凸显了新闻图片的爆发力与感染力。在许多张精美图片的取舍间,视觉艺术的张力得以不断延展。稿件全部是新闻团队人员的自采稿,全面、丰富、感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稿件、图片搭配合理,视觉效果冲击力强。
也许是时间的巧合,也许是刻意的安排,《榆林电力报》特刊于8月8日出版,这正是她22年前值得纪念的日子。22年前的这个日子,她奠定了结实的根基,22年后的这个日子,她再次交出了一份精神和意志的答卷。我的脑海里,沉甸甸的文字厚重感和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万千思绪。
从酝酿立意到出报印发,全体采编人员高效战斗,利用6天时间,为集团公司抗击“7·26”特大暴雨洪灾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新闻纪录与历史留存。
记录的是历史,沉淀的是感动。历史与感动需要用一种仪式去把它固化下来,并化为一种力量,于是一种感动的力量再次把我们这支团队聚会到了一起。《感动地电》榆林“7·26”特大暴雨洪灾抗洪抢险先进人物(团队)颁奖典礼,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成的。
从《地电力量》到《感动地电》这是一个颇费思量的过程。从宏观向细节的收缩,从国家和企业的概念到个人故事的延伸,从雄伟宏大向细致柔软过渡,都得仔细考量,真可谓“亚历山大”。
在《感动地电》的策划中,我们确立了这样的创作理念:《感动地电》应当记录的是陕西地电人的心灵脉动,展示的是陕西地电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陕西地电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应当存留在每一个陕西地电人的心中,应当留下一点关于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记忆。
在含辛茹苦策划、安排、制作的日日夜夜里,团队的每一个人,几乎是一种燃烧状态。一遍一遍修改人物、专题片解说词和颁奖词,一遍一遍修改视频片,一遍一遍修改主持词,一遍一遍反复演练。就这样,每个环节反复打磨,追求完美。薛少鹏既要统筹安排工作,又要协调落实具体事项,累到感冒发烧,吃点药又继续坚持工作。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郑景琪、邱斌等同志对视频宣传片反复进行打磨,典礼的前一天晚上,一直干到凌晨5点,9点便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演出前工作当中。外表温婉,内心坚强的李晓娟,白天采访拍摄,晚上熬夜写稿,对她来说是常事。李建炜不仅要深入到灾区进行视频采录,回来后还要进行剪辑,连轴转个不停。我自己更是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有时候突发灵感,连忙起身记下,醒来就再也睡不着,有时候连做梦,都沉浸在白天所做工作的情景当中。说实在的,后来的几天里,通宵达旦成为常态,团队的每个人都很疲惫,但是责任与担当让我们打起十二分精神。9天废寝忘食的付出,我们给陕西地电带来真诚的感动,清新的力量。
8月28日,集团公司在榆林隆重举行“7·26”特大暴雨洪灾抗洪抢险表彰大会,大力弘扬“勇挑重担、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抗洪救灾精神。大会采用“感动地电”颁奖典礼的方式,对10名先进人物和2个先进团队进行表彰。创造抢修通电“子洲速度”的子洲县供电分公司和打造救灾保电“给力绥德”的绥德县供电分公司,获得了“先进团队”荣誉。在先进人物中,有“舍小家、为大家”的绥德县供电分公司工程人员崔冠宇,有身患疾病还坚持战斗在一线的榆林电建公司送电队长雷明洋,有洪水袭来却依然坚守孤岛、忘我工作的子洲县供电分公司变电站值班长李咏梅,有“战地女记者”集团公司新闻中心李晓娟……台上,先进人物的荣光令人振奋;台下,先进人物的事迹令人动容。每一位先进人物的身后,都蕴含着朴实无华却崇高无尚的真情。现场观众,有的饱含热泪,有的轻轻啜泣,有的不停擦拭着微红的眼角。来自全省各地的参会代表,心怀无限敬意,接受了一次直抵心灵的精神洗礼与思想升华,心中更加坚定了建设一流配电网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感动地电人物(团队)与公司领导合影照
与之相得益彰的是,抗洪抢险颁奖典礼上,《记住你,亲爱的地电人》以其深情优雅,全息立体的呈现形式拉开序幕,那清纯甜美的童声演唱,那洁白如玉的天使之翼,让人沉浸在时空的遐想中。《战洪图——榆林“7·26”特大暴雨洪灾陕西地电抗洪救灾纪实》专题片,以其震撼的场景,直击人心。专题片现实事例典型有力,解说词大气磅礴。每一位先进人物和两个先进团队,以及特别贡献奖授予的全体地电人,都量身定做了专属的微视频,特别是细腻抒情、“文”范十足的颁奖词,足以使形象刻画得丰满而鲜活。人物领奖时,主屏幕定格为获奖者的照片,屏幕右端出现获奖者的名字,屏幕左端出现“颁奖词”,这是《感动地电》为获奖者的作为提供的最精炼的评价。光线、色彩的和谐搭配,视角、构图的恰到好处,视觉力量的运用达到极致。背景片花、主持人串词、场外花絮、现场采访等各种形式恰当地运用在不同的场次、时间中,既使主题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又通过各种形式的灵活转换,增强了触动感,避免了视觉疲劳。新闻快报、电话连线等环节,使灵活性和时效性得以充分体现。《感动地电》特别奖授予全体地电人的创意,意义深远,独具匠心,极大倡导了“感动不是一件奢侈品,他是能够与我们相伴的生活常态。能感动地电的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是我们自己”的理念。颁奖典礼当中穿插演出的10个文艺节目,有些是根据“7·26”抗洪救灾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有些是反映地电精神风貌的,一脉相承,感恩相伴,给观众带来文化的滋养和情感的共鸣。合唱《明天会更好》则寓意陕西地电会飞的更高更远。
《感动地电》风格极具创新性,历史纵深感与现实画面感的自然连接,主题突出感与演出现场感的穿梭呼应,既有极强的即视感、画面感、跳跃感,又保持了一气呵成的韵律与节奏。感人的先进事迹,创新的表现形态,独特的“感动现象”,无一不显示出——感动的力量。
现场生动,报道鲜活。与此同时,团队的新闻同仁们,以更宽的眼界,更熟练的表达,更多元的载体,更密集的发布,实现了新闻宣传工作全媒体传播的跨界突破。
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两大载体,接连推出专题报道,第一时间采写编发消息、通讯及图片新闻50多篇,集中、全景化聚焦公司救灾工作,获得大量点击、大量浏览、大量转发。7月27日微信突破1.3万次,7月29日微信突破1.4万次,直接推动7月点击量突破“100000+”,关注人数突破8000,指标数据创历史新高,这在开设微信的省属国企里亦不多见。
对外宣传从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氛围出发,传统媒体、新锐媒体两端发力,全媒体、融媒体成色初显,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电力报》、中国电力新闻网、新浪网、腾讯网、一点资讯、《华商报》《陕西工人报》、西部网、陕西头条等中省主流媒体先后发稿30余篇。《中国电力报》7月28日头版刊发消息,陕西广播电视台7月28日晚在《陕西新闻联播》和《第一新闻·今晚播报》连发两篇新闻特写,《中国电力报》和中国电力新闻网的官方微博同步聚焦公司救灾动态,移动客户端“一点资讯”“陕西头条”不间断更新抢修进展……
《地电力量》厚重的记录感,《感动地电》浓烈的仪式感,“全媒传播”深度的跨界感,无疑是一次新闻宣传工作富有成效的创新和探索,影响广泛,意义深远,并具有示范和启迪作用,也成为公司2017年极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
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也许是人对昔日曾走过岁月的一种追怀吧,榆林电力报蕴含着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心血和情感、教育和感动、快乐和希冀。每当想起她,总是有一种特别的温馨在我周身弥漫,每当看到她,总有一种自豪与成就溢满心头。
走过一段时光,留下一段记忆,时间无法逆流,记忆却能共鸣。榆林电力报,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我更读懂了她所蕴含的深情!我会永远回忆和珍藏,永久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