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中为重点 抓城网、农网开发和建设
关中发展农村电气化较早,但是当时解决的只是一个照明问题,与国家农村电气化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市场经济,当年简陋的电力设施更难以适应经济蒸蒸日上发展的需要。设备陈旧、能耗高、供电可靠性差,成为制约关中电气化发展的“瓶颈”。
在大力开发主体网架的同时,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关中这个农电事业起步早、布局严重不合理的地区,重点进行了电网布局调整。
城网——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通过新建、移建、扩建110千伏和35千伏变,增加电源点,增强城区的供电能力。二是加强高压送电网建设。增设10千伏开关站和柱上开关,提高供电可靠率,增强调电灵活性;增加配变台区,缩小供电范围;对市区10千伏线路进行绝缘化改造;对市区主干道线路进行地埋。三是大规模改造低压网络,实行居民“一户一表”制供电。1996年,永寿县率先在全省、县城电网改造中安装10千伏箱式变压器。三原县对城区主干道供电线路进行地埋处理。
农网——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网设备逐渐老化,而农村经济却随着改革开放而迅猛发展,对用电量的需求剧增,农村负荷日益增大,原先设计的线路都已不合乎要求。线损大、电价高、供电质量差、安全保障系数低、农村照明时间不能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电网已到了非整改不可的地步。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因势利导,提出了以负荷中心设变,改放射状供电为环状闭环供电,作为电网改造、降耗节能的基本思路,并付诸实施。
富平是省属农电系统第一售电大县,年售电量2.4亿千瓦时,供电结构不合理和供电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从1997年开始,该县电力局按照全国电气化标准,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简易电网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改造。两年间,共投入资金4641万元,从而提高了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增强了供电能力,降低了电能损耗。一类设备占有率由过去的32%提高到100%;电压合格率达到93.84%。他们创造的由县、乡政府牵头,各方携手实施标准化改造电网的经验在全省迅速推广开来。
扶风县电力局仅用100天时间就建成了南阳35千伏变电站,解决了北部3个乡的供电问题,给3个水泥厂各架了一条10千伏专线,保证了水泥厂用电和用电质量,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1997年,在宝鸡地区售电量负增长的情况下,扶风县售电量递增13.4%。1998年,全县人均用电量达400千瓦时,乡、村通电率分别达到100%和98%。
1998年,富平、大荔、眉县、岐山、三原等5县,按照国家农村电气化标准进行大规模电网改造,目前已通过陕西省政府组织的达标验收,即将成为省属农电系统首批实现电气化达标县。全系统目前已有18个县局被电力部命名为“三为”服务达标单位。
1990年以来的8年中,省属农电系统共投放更新改造资金1.3亿元,完成重点改造项目218个,在更改项目的安排上,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对过负荷变电站和简易变电站进行增容、改造,共增容、改造变电站89座,新增供电容量24.5万千伏安;二是集中改造部分主网卡脖子线路和19条高损配网馈路,提高了电网输电能力,大幅度降低了线路损耗;三是加强对高耗能配变的改造,共改造高耗能配变1.02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