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有过炙热血液的感动

那年那月,有过炙热血液的感动

作品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打动读者。作为写作的人来讲,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静水流深,润物无声,让爱传导,让感动传播。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是值得用整个生命和全部激情去追寻和实现的。

在1993年4月至1994年7月神木电厂2号机组扩建工程建设当中,广大建设者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各种困难,日夜奋战,为机组提前发电做出了贡献,成为榆林电建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讴歌建设者勇于奉献的精神,我们先后数次深入建设工地进行采访报道。1994年6月,正值汛期,为了能够拍到一张理想的电厂全景照片,我和党允不顾个人安危,淌着滚滚洪水穿越窟野河,爬上对面的高山寻找拍摄最佳位置,用镜头记录下历史。在6天的采访中,我们与建设者们同吃同住,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在辛勤笔耕的同时,深刻感受到这一工程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和赤诚。按理说,写新闻稿件忌讳掺杂个人的情感,因为个人感情过多极容易导致倾向性的偏移或褒贬失重。然而,我们在采访这一工程中,确确实实感到自以为练就挺成熟的那种专致的思索及冷静的态度却被一种激情所震撼和消解。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家万户都沉浸在和亲人团聚的欢乐之中,可建设者们大年初一依然奋战在工地。又有谁能想到,他们中的许多同志自进入工地以来,就没有回过—次家。当我们采访一位建设者时,他饱含深情地这样说道:“每个人都有妻室老小,也有七情六欲,有谁不想家呢?!可没有大家,哪有小家?”说话间,他的眼圈已微微泛红。有数次采访,我们都是在双方的泪眼中完成的。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采写了《托起一轮辉煌的太阳》《陕北人民不会忘记》《鏖战神电》《窟野河畔播明珠》等系列通讯报道,在《榆林电力报》发表的同时,《榆林报》也予以部分刊登。赠人玫瑰,手余留香。为此,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和榆林地区建筑公司分别向编辑部送来“情真意切,诚实可信”“以文传情,至真至诚”的锦旗,以示感谢。

199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宣传形式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各企业办报蓬勃发展。为适应榆林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更为迅速、全面地反映榆林电力工业改革和发展的形势,本着“增强新闻时效性,扩展信息容量”的原则,榆林电力报把工作重心转向筹划壮大发展上来。这个时期,要求办报的单位很多,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局对报刊审批的规定,按照“压减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原则上不予批准。为获得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准印证》,在榆林供电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不辞辛劳,苦口婆心,千方百计争取刊号。曾3下西安,数十次到榆林地区文化局进行汇报和协调有关事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1995年6月《榆林电力报》终于正式获得《准印证》。当时,陕西供电系统仅有《宝鸡供电报》(4开2版铅印半月报)和《咸阳电业报》(4开4版电脑照排月报)两家报纸。榆林地区也仅有《榆林高专报》《榆林广播电视报》和《信天游月报》3家报纸。在全国报刊紧缩政策的大背景下,报纸能获得《准印证》,实属来之不易。说真的,在拿到《准印证》的那一刻,真是欣喜若狂,我的眼睛湿润了。

1998年12月22日,新华社、陕西省农电管理局联合在京主办“决不把黑暗带入二十一世纪”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取得圆满成功,但其含辛茹苦的笔耕之情至今历历在目。12月15日,时任省局办公室主任耿云刚召集有关人员,安排部署发布会事宜。按照安排,由我执笔完成4个公司层面、6个基层单位的专题报道材料,要求5日内完成,我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一重大任务。今天想来,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面对资料欠缺,情况不熟,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困难,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我只能用手写,连续在办公室伏案三个昼夜。饿了泡包方便面,困了桌前打个盹。12月19日清晨6时,10篇4万多字的通讯稿件终于落笔,本想稍事休息,待上班后交付打印,谁料想一躺在沙发上便轰然入睡,直至中午1时多,饱尝了腰酸背痛脑晕目眩之辛苦。欣慰的是,新闻发布会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新闻》《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经营报》《大公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以通稿为基本素材,通过不同题材予以发表。发布会达到了回顾公司10年创业历程,突出表现竞争机制带来的活力,为地方电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鼓与呼的目的。这一次,是我自己感动了自己。

《榆林电力报》试刊号

2002年6月初,汉中、安康、商洛3市等地遭受了千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斗争中,陕西地电人的担当与情怀在灾区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回眸那震撼灵魂的情景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录这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义不容辞地投入到写作当中。为了有更加真切的体会,我在广泛采集素材的基础上,反复观看了从新闻媒体和基层单位提供的现场影像资料。那些涌动着让人感动的无数瞬间,流淌着让人激动的无数画面,让我从中得到鼓舞、教育和启迪,也使作品更加鲜活。在新闻特写中我描写了这样两个感动人心的场景:“6月21日上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一行,冒雨到佛坪县灾情较重的长角坝乡沙坝村等地看望受灾群众、了解灾情。当他得知沙坝村小学15名学生正在附近一处临时教学点上课时,踏着泥泞看望了受灾师生。当温家宝看到黑板上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要克服重重困难,为重建我的家园而努力’的粉笔字后,他动情地领读了起来。随后鼓励孩子们,要照着黑板上写的话去做,好好学习,长大成为栋梁之材。讲话的时候,温家宝发现有个叫林立的小男孩心情沉重,便上前关切地询问。得知小孩的母亲被大水冲走、家里的房子被冲光,温家宝的眼睛湿润了。他摸着孩子的头,噙着眼泪对孩子说:‘你看、你看,老师就像你们的妈妈一样照顾你……’而在一旁已落泪的罗发珍老师则一边劝痛哭的孩子,一边哭着说:‘你别哭,我会像你妈妈一样照顾你的,孩子!’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是让人感动的一刻。党心、民心,在这一瞬间紧紧地、紧紧地凝聚了……”“6月19日,西乡县子午码头。船即将开动。甲板上、码头上,泪水流成了一片。甲板上,11名电力职工不停地挥动着手。他们想笑一笑,告别子午,可是挡不住泪水从眼角滑落。风雨中他们每天苦干14个小时,依然笑傲江河。码头上,当地政府领导和自发赶来的上百名群众结队送行,许许多多人的脸上,早已是泪流满面。一位大嫂拉着抢险队长的手,不住地说:‘辛苦你们啦!谢谢你们,谢谢电力职工。’这是难舍难分的一刻。短短的10天,鱼水亲情仿佛已凝聚了10年,凝聚了无数无数的日子。”我是在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和泪水中,完成《我们万众一心·民心篇》《我们众志成城·抢险篇》这两篇纪实通讯作品的。

《那年那月》影印

2003年12月,我的第一本纪实文学专集《那年那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我1991年2月至2003年6月间纪实文学作品42篇,分“世纪礼赞、峥嵘岁月、大漠雄风、群星闪烁”四编,全书26万字。“曲柔的水经由电变成强劲的力,沉睡黑暗的煤经由电化而为亮彻暗夜的光明。电深刻改变人类的生存,划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文学也是电,给人以动力、给心光明。李新明做的是另一种转化,他采集电力人精神的光彩烛照社会和人生。于是光明的生产者沐浴在光明之中,动力再生新的动力,给社会以新的福祉。新明的生命也便在多重的意义上闪光。”这是著名评论家肖云儒为《那年那月》所做的序言。在书的后记中我也曾这样写道:“我骄傲我能做一名电业职工,骄傲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从而能够有了触摸陕西地方电力事业发展史脉搏的机缘,有了与那么多地方电力人结识、交心、成为挚友,并为他们平凡的奉献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心灵体验!我骄傲自己是深情的,面对生命我是感恩的。也许并不太坚强的心灵,还能把生命的美好记住,把奋斗的艰辛咀嚼,还能情不自禁地为那么多的地方电力人的拼搏、创业、开拓的无畏精神感怀不已,从而诉诸笔端,留下这些应该精彩而由于自己笔力不逮而未能十分精彩的篇章!”

“感动校园”照片

2011年12月,为了提升凝聚力、传递正能量,深入挖掘师生身边的典型事迹,坚持用身边的榜样引领示范,陕西省电力技工学校举办了第一届“感动校园”活动。为把这些平凡人物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品质记载下来、传播出去,使学校成为链接真情、复制感动,共建共享、温馨美好的精神家园,“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举办了4次“感动校园”活动,有30名个人(团队)获得“感动校园”人物称号,20余名师生获得“校园好人”称号。这当中,有被陕西省总工会认定为“陕西省劳动模范”、集团公司授予“十大感动人物”的成国强;有被中华全国妇联授予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的翁晓玲;有荣获“陕西省技术状元”“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的校友鲁爱萍;有获得“劳动社杯”全国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大赛中一等奖的柯玲;有获得“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的孙红涛;有获得集团公司“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冯苗;有被称为“技能人员培训的纲领性文本”的《供电企业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大纲》编写组团队;有善小成大德,爱心献社会的校园“微公益行动”志愿团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团队,让师生从中感受到奋斗的喜悦与辛苦,让师生感知到事业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是学校“尚德蕴能,弘毅笃行”校训的传承者和“行成于思、行胜于言”校风的践行者,他们让向美向上向善的力量不断增长,他们的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让寻找美、传播美、倡导美、践行美在学校蔚然成风,他们用感动聚合起更大的力量。每一次举行这样仪式的时候,主持人都要饱含深情地说上这样一段话:“总有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充满希望,总有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不断寻求向上向善。这种坚持的力量来自你,来自他,来自我,来自我们集体这个大家庭中间的每一个人。”每一次举行这样仪式的时候,都体现出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都带给观众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感动校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韧、自强、信义、勇为、友爱等道德精髓,为学校标明了道德追求的方向和刻度,也让更多的人从他们身上汲取坚持的力量,做坚持的守护者、传承者、践行者。因此也成为陕西省电力技工学校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

2016年8月,我担任主编和主笔的“校园力量系列丛书”之《校之印》,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20余万字,内容编排设置六章,并配有彩色图照602余幅。全书采用志、记、图、表、录等多种记述手法,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陕西省电力技工学校从1990年9月建校至2016年8月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成就、改革变迁、辉煌业绩。《校之印》的出版,标志着学校“校园力量系列丛书”这套四卷图书编辑出版工作的欣然落笔。不妨我们在欣赏郭蔚先生主笔的《〈校之印〉后记》美文的同时,去体味一下其中所付出的艰辛。“东坡先生言,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吾校肇基至于今,历经廿六寒暑,寝昌寝炽,何也?盖有先贤厚积而常怀青云之志,亦有同仁薄发而胸蕴远略宏猷。于斯迄今,未尝有一文以书之,余等常以为憾。/葵巳春,吾校欲著书立志,余等欣然受命。初,拟干吾校变迁影像以书之,然余等苦思再三,或患失则多,或患失则寡,虽立题但未明其道,欲强为之,又恐有辱使命,搁笔两载而未成。/乙未年,值立校二十五载,李公新明尝撰一文,《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余等读后豁然开朗,欲以此文为脉书吾校,遂告公,公以为尚有不足。于是乎,公殚精竭虑,升华吾校精神,兼容吾校文化,包并治校方略,几易其文,遂成之。是时,余等集于斗室,依此文意,诚惶诚恐,遍阅吾校变迁之影像,于其中择优者数百配之,虽宵衣旰食,不识饥困,但感吾校精神,未敢有松懈之心,以至历十稿之数,仍意犹未尽。/付梓日迫,亦或有未言之事,或有不足之处,能继往开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