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实施电力扶贫战略[1]
中新社北京一月八日电 曾经是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现在成了陕西省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的主战场,从而根本改变了延安地区电力落后的被动局面,带动了农村经济乃至全市经济的发展。
陕西农村电网大多是20世纪60至70年代建成的,由于初建时受财力、物力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加之缺乏科学的规划,电网“先天不足”、设备“超期服务”,电力已不能满足陕西经济发展的需求,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几年前推出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确定了“大力发展陕北、适时开发陕南、稳步提高关中”的发展战略,并采取了系列措施努力拓宽筹资渠道。
陕西省农电局做出建设“北南工程”,即陕北的榆林电网和陕南的巴山电网决策。今年,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又抓住有利时机,启动总投资62亿元的全省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浩大工程。
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中共中央所在地,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延安,其13个县中,曾有8个县被国家列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自然资源丰富,以烟、果、羊、薯为主的农林资源;以煤炭、石油为主的黑色矿产资源。经济优势因缺少电力而不为人知,巨大的潜能被贫困的生活面貌所掩盖。
为使延安地区尽快摆脱贫困和迎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60周年,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延安以带动陕西省经济腾飞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三通”,即通电、通路、通讯,作为加快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在电力扶贫过程中,政府围绕农村通电适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涌现出一大批群众拥戴的“办电县长”,群众在送给政府的牌匾上写着“致富不忘共产党,通电全靠父母官”。延安的农民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无私地支援通电工程。有人捐出了结婚、盖房子的钱,有人捐出了养老钱、甚至有人卖掉了寿棺。电力部门积极投入资金、设备、技术。坚持实事求是,确保正确的决策和工作方向。“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深深镌刻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上。
目前,延安地区13个县,197个乡、镇,337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电。此后,山区以木材、薯类、果类等农林资源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蓬勃发展;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向山区发展,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
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的口号和目标是:不把黑暗带入二十一世纪,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限制陕西经济发展的“瓶颈”将被蓬勃发展的电力事业打破。
【注释】
[1]此文根据1999年12月22日新华社与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北京主办的“决不把黑暗带入21世纪”新闻发布会《扶贫攻坚,电力在行动——延安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纪略》(见《鑫淼文集》纪实卷)通稿,由陈静采编后发表于1999年1月11日《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