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有过挥洒汗水的奋斗

那年那月,有过挥洒汗水的奋斗

时光流逝,有多少奋斗的故事流过;岁月荏苒,有多少奋斗的细节飘走。回首办报艰辛路,《榆林电力报》能坚定而认真地走在今天实属不易。那年那月究竟挥洒下多少汗水,熬过多少不眠之夜,拓印下多少曲折登攀的脚印,还有多少次在梦幻中奔向憧憬,那是难以计数的。那年那月的记忆,时刻萦绕在我心头、浮现在我眼前,一幅幅画卷、一幕幕场景,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难忘、那么的令我眷恋。

1986年“五四”青年节,榆林地区电力系统第一个青年文化刊物——《求索》创刊,《榆林报》对此予以了报道。当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一年多,在榆林供电局设计室从事变电一次设计工作,同时兼任供电局团委宣传委员、机关团支部书记。1986年初,我萌发了创办青年文化刊物的念头,得到时任供电局宣传科长刘志强、团委副书记李林的支持。在我和牛宝利等同志的策划努力下,一伙热血青年加入到了队伍当中,于是一份由机关团支部主办,我担任总编,9名团员担任编委的《求索》刊物便随之诞生。《求索》刊名是我从屈原诗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获得的,寓意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记得当时有位领导曾这样提醒我,“求索”两字“政治味道”太浓,当心出现政治上的歧义和偏差。但倔强的性格,执着的信念没有动摇我的想法。我取“求索”两字汉语拼音的前两个字母“Q”“S”设计了刊徽。当时,办刊条件十分艰苦,“求索”两字是通过刻字拓印上去的,内文采用铅字机打或蜡纸刻字,手工印刷而成。1987年5月,《求索》改为供电局团委主办,我继续担任总编。1988年6月至1990年7月,因我在西安上大学,《求索》停刊。1990年12月,在我的倡导下《求索》复刊,并由综合性文化刊物改变为以文学性为主的刊物,与全国20多家文学社、刊物开展交流活动。至1992年,共出刊12期,累计刊登各类稿件、文章等240余篇(件)。我在做好总编工作的同时,积极上稿,先后刊登了寓言《暴风雪和松柏》《星火与大火》,电视短剧《?!》,图片《荷塘亭影》等作品。“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求索很难,求索更快乐无穷,求索之路崎岖不平,然而它充满希望之光,愈往下去走,愈是感受到它对人生、对社会的精神意义。

刊登于1998年5月30日第62期《榆林电力报》的漫画

1987年3月2日,《陕西日报》第1135号第二版刊登了我采写的《神木县内一条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消息,虽说仅有百字,属于典型的“豆腐块”,但它委实让我兴奋了许久。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份已经泛黄了的报纸。它是我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第一件“作品”。

1991年农历除夕凌晨2点多,山西省天桥水电站通知榆林地调:供给陕西省榆林电网的111号总开关跳闸!主电源断开。天桥—府谷—神木地段已经断电,榆林局部地区暂时形成低峰自稳网,如不能及时排除事故隐患,将会造成全区10个县、市大面积停电、限电。事故重大,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榆林供电局迅速组成3支抢险突击队,在寒风砭骨中找出故障点,艰难抢修,终于于17时恢复正常供电,使全区人民度过了一个明亮、祥和的除夕之夜。为了讴歌电力职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及时对参与抢险指挥的领导、突击队员进行采访,撰写了《来自除夕的报告》纪实特写,在《电力简报》上发表,并被《陕西日报》刊载。这也是我在《榆林电力报》刚刚起步时,发表的第一篇新闻“大稿”。

1991年9月,我深入到府谷县境内的天(桥)—绥(德)110千伏线路高压带电作业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在6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与榆林供电局送电处带电作业班的16名工人师傅们,一同钻山沟、爬大山、斗风险、风餐露宿,在苦与累中,深深地被他们战天斗地、英勇顽强、一丝不苟的献身精神所感染。通过一线采访,我获取了许多鲜活的写作素材,摄取了大量的图片资料。纷至沓来的镜头,按捺不住的激情,使我很快拿起笔来,一气呵成地写成《送电郎之歌——榆林供电局送电处′1991高压带电作业施工走笔》长篇纪实通讯。宏大的作业场景描写,细微的人物事件刻画,时空交错的笔触,相得益彰的配图,使之成为自己引以为豪的一篇“佳作”。

1992年2月,横山县发生一起耸人听闻的事件:农村电工胡丕军,采取各种手段,先后7次窃电,继而在光天化日之下其家属大动干戈,非法拘禁电力局副局长近5个小时。我和时任宣传科科长刘志强及时采写了《查窃电,电力局长被绑架;执法纪,惩处罪犯受制约》的报道,先后被5月26日《中国电力报》、6月9日《榆林报》刊登。“……现在事发后近两个月了,调查工作也早已结束。尽管窃电罪行铁证如山,尽管非法拘禁和污辱国家干部的情况属实,但窃电闹事侵犯人身自由者,却仍然逍遥法外。是横山县响水乡这片土地太荒僻,国家的政策法令也管不到的缘故?还是政府个别官员中残存的封建裙带关系的干扰和制约的缘故呢?这起严重的事件到底作何处理,人们正在拭目以待。”在强大的舆论声势面前,终于使这一案件做出公正裁决:依法追究胡丕军的刑事责任,提请逮捕;依法对胡丕军的兄、母分别治安拘留15天。伸张了正义,维护了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的正常秩序,取得法治的胜利。这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当中,在舆论监督方面最有影响的一篇“力作”。

1993年12月,为了提升办报的质量和品位,我着手在报纸的定位、版面编排、栏目设置等方面下功夫。《榆林电力报》报头用哪种风格?由谁来题写?对于当时来讲,报纸既无名又无钱,着实让我琢磨了好久。有一天,我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让既有影响力,又有书法造诣的人来题写。于是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时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部长王巨才写了一封信,恳请他给报纸题写报头。没想到,半个月后,我收到了王部长的赠字,他不但题写了报头,而且特意题写了一幅“情系黄土地,塞上播明珠”四尺书法,每张纸上都有小小的一方红印,表达了一个领导对报纸的重视。我们小心翼翼地翻开每一张,看着字体清朗雍容的墨宝,谁也没说话,大家都知道手迹的珍贵。一个从未谋面又不认识的领导和书法家如此认真细致谦卑,让我们更感觉到这题字的分量、报纸的分量。

1995年10月1日,为了庆祝《榆林电力报》正式创刊,我们在第四版“喜庆《榆林电力报》创刊”专版中,刊登了这样一篇有纪念意义的短文:“今天对榆电人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对了解榆电的人来说,是一个欣喜的日子;对不了解榆电的人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日子……是榆电人创业的自我证实,更是榆电对未来的新挑战。榆林电力报社全体同仁向你致意!榆林电力报为时代加速生活传真!榆林电力报愿与您共创辉煌未来!”这段富有真情实感,充满希望和力量的话语,始终激励着我们前行。捧着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报纸,我们感觉到了跳动的脉搏,也感受到了炙热血液的涌动,内心也陡然生出几分担忧和几许惶惑:这样的报纸不知能否被大家所接受。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感到格外的珍视,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肩上的重任,成为我们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的力量源泉。从此,《榆林电力报》以4开4版半月刊、电脑照排、套红印刷的新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报纸驶入发展壮大的快车道。

1995年11月15日,榆林电网调度自动化工程建成投运。这一工程在陕西地调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居领先地位;在成套设备网络的应用上属全区首家;工程仅用7个月时间,较同类工程工期缩短一半;工程节约资金30多万元。工程起始,我们便早策划、早安排,数次进行实地采访,及时掌握工程动态,挖潜新闻素材。工程投运的第二天,便刊登了《插上腾飞的翅膀——榆林电网调度自动化工程建设纪实》长篇纪实通讯,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在这篇纪实通讯当中,以“五个党员五面旗”为小标题,描写了远动班6名同志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勇于奉献的事迹。当时,我在榆林鱼河110千伏变施工现场,与他们共同相处了3天。如今,22年过去了,当年风华正茂的他们都已经成为工作当中的佼佼者。时任班长武云飞现在是咸阳供电局局长,被当时称为“计算机专家”的尤龙现在是延安供电分公司的总经理,张怀春现在是咸阳供电分公司的总经理,刘博也已经成为榆林电力分公司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岁月在流逝,精神却永恒。

1996年11月20日,陕西省重点建设项目——神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承担工程建设的榆林供电局职工,争时间、抢速度、保质量,比合理工期缩短一个月圆满完成任务。为了歌颂建设者顽强拼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榆林电力报全面安排了采访报道工作。12月1日,全方位推出以“信誉创出开拓路,困难面前勇者胜”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头版头条刊登了《谁持彩练当空舞——榆林供电局建设神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记》通讯,刊发了《冬冒风雪寒 突击把活干 神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消息和贺信等,第二版整版刊登了《说真话 鼓干劲 做实事 收实效——神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访谈》。通过采取不同的新闻报道方式,以浓重的笔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拼搏者之歌,树立了企业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良好形象。

1997年9月至10月,编辑部举办了榆林电网建网20周年系列宣传报道活动。期间,共有20余篇(件)稿件、节目陆续在各新闻单位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刊发播出。9月26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揭开榆林电网新的一页——榆林电网20年创业纪实》的纪实通讯;9月10日《榆林报·能源开发版》二、三版刊发了“在高原雄风中创造辉煌”大型纪实通讯;9月17日至10月20日榆林电视台陆续播出“辉煌榆电20年”9集电视专题报道节目;9月13日《榆林电力报》出版庆祝和介绍“榆林电网建设20年辉煌成就”的专刊;《西北电力报》、陕西电视台、榆林广播电台等媒体也陆续进行了宣传报道。通过系列宣传活动,让社会进一步了解了榆电,让榆电人也认识了自己,达到了回顾既往、总结经验、激发斗志的目的。

1998年,随着国家农网改造工程的全面实施,榆林电网改造工程拉开帷幕。为了全面报道这一惠民工程给老区人民带来的福祉,歌颂电力职工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我组织全体编辑人员冬冒严寒,夏顶酷暑,多次来到农网改造工地,大量搜集第一手资料。在施工现场,我们与工人师傅们亲切交谈,倾听职工心声,从宣传鼓动和舆论监督的角度促进了网改工作。工程结束后,我们深入用户,走进田间地头,了解网改后农民用电情况,及时将真实的声音传到电力职工耳边,为做好供电工作提供了帮助。在采访中,采编人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爬高上梯,不但要做好采写记录,而且还要保护摄像设备的完好无损。采访归来,为了保证向新闻单位发送稿件,我们不顾疲倦,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有的一头扎在编辑制作室,抓紧编辑制作,把白天拍摄到的动人场面制作成电力职工喜闻乐见的新闻图像;有的挑灯笔耕,努力使稿件很快见诸报端。这期间,先后刊登了《领先一步天地宽》《府谷电网改造如火如荼》等20多篇文章,为农网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发挥了加油鼓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