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解决三百万人用电问题[1] 陕西成功实施电力扶贫工程

七年解决三百万人用电问题 [1] 陕西成功实施电力扶贫工程

新华社西安1月7日电 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大力实施以帮助贫困地区形成自身“造血”机制,消灭贫困为目标的“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从1992年至今,省属农电系统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解决了约30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

由于受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陕西省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50个县被国家列为贫困县。截至1991年底,直属农电直管的66县中,实现乡乡通电的仅有37个,村村通电的仅7个,乡、村、户通电的分别为90.91%,72.8%和74.58%。“经济发展,电力须先行”,如何带动、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陕西省农电管理局自1989年成立以来,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大事来抓。1992年,他们根据近年来的实践,适时调整思路,在过去投入救济资金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形成自己“造血”机制,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电力扶贫共富工程”。

结合陕西实际和电力工业的特点,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制定了分三步走的“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发展战略,即从1992年到1993年,重点解决40个乡、800个村、8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从1994年至1996年,重点解决50个乡、1000个村、10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从1997年到20世纪末,实现全省乡乡通电,村、户通电率达到97%以上。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通电高潮迅速在陕西展开,全省农电步伐不断加快。

在实施电力扶贫工程中,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坚持“三个依靠”,开展合力攻坚。第一是依靠各级政府。各地地方政府对实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给予高度重视,纷纷把通电列入任期目标,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陕西省政府从1992年起设立的农电发展基金,每年可筹集资金4000多万元。第二是依靠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盼电心切的广大群众踊跃投工投劳办电力。为筹集办电资金,有的村干部带头拿出自己全年的收入,有的乡亲卖掉自己的牲畜、粮食。第三是依靠广大的电力职工。为了让贫困地区人民早日用上电,广大电力职工顶烈日、冒严寒,风餐露宿,靠手拉肩扛,将一袋袋水泥、沙子运上山,将一根电杆在崇山峻岭中竖立起来。

电力扶贫通电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于资金的落实。针对国家拨款困难、地方财政紧张的现实,陕西省农电管理局采取了“地方政府出一点、电力部门拿一点、受益者集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办电资金。6年来,通过多种筹资渠道,陕西省属农电系统用于无电乡村通电工程的资金达4.5亿元,共解决了139个乡、5509个村、88.9万户、约30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了97.91%,94.20%和90.21%、与1991年初相比,分别提高了7%,21.4%,15.63%个百分点。目前,省属农电直管县中,实现乡乡通电的县达到59个,其中村村通电县44个。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的实施给陕西工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广大贫困乡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群众生活用电解决的同时,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获得快速发展,大批养殖专业户、农产品加工户应运而生,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全省先后有10多个县摘掉了40多年来吃国家财政补贴的帽子,其中神木、府谷两县还跻身于全省富裕县行列。

【注释】

[1]此文稿根据1998年12月22日新华社与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北京主办的“决不把黑暗带入21世纪”新闻发布会《决不把黑暗带入21世纪——陕西地方电力系统实施扶贫共富工程回眸》(见《鑫淼文集》纪实卷)通稿采编,刊登于《新华每日电讯》1999年1月8日第3版。1999年1月11日《中国新闻》以《陕西实施电力扶贫战略》为题作了报道;1999年1月11日《大公报》以《陕农村通电达九成六》为题作了报道;1999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第2版以《陕西农民用上明白电》为题作了报道;1999年1月15日《经济日报》第2版以《陕西电力扶贫工程成效显著》为题作了报道;1999年4月9日《西北信息报》以《陕西实施电力扶贫减轻农民负担》为题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