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片光明 开辟美好未来——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十年发展纪实
巍巍秦岭巴山,郁郁黄土高原,滔滔泾河渭河,璨璨八百里秦川。陕西——一颗镶嵌在祖国大西北的明珠。
十年辛苦不寻常,浓墨重彩书华章。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历史长河的一瞬间书写了电力发展的壮丽篇章;售电量由19亿千瓦时增加到42亿千瓦时,翻了一番;国有资产总值达到15亿元,是建局初的5倍多;今后两年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完成后,资产总额将达到80亿元;村村通电县由3个增加到62个……陕西省属农电系统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曲折、成功的改革之路,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陕西省的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较快,大部分县都组建了农电管理机构。1964年末,省政府决定成立省农电管理局,直管关中地区25个县的农电企业,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由于地方政府对农电建设和管理的重视,这个阶段是陕西省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较快的时期,基本形成了各地区的供电网络构架。1971年,将西北电管局、省农电管理局和西北电建局合并,组建了西北电管局。1980年,西北电管局上划中央管理,省农电企业同时划转,直至1988年末,陕西省的乡、村、户通电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8%、16.75%和12.45%,县及县以下用电比重与人均年用电量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了加快全省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适应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1989年底,陕西省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经国家批准成立了省农电管理局,对榆林供电局和省属的66个县电力企业进行直管。从而解决了陕西省农电管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将农村电气化建设列入了政府议事日程。
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的成立恰似一抹重彩,为陕西农村电气化事业进入二度辉煌涂上了重重一笔。他们充分运用新机制赋予的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各方面办电的积极性,为加快陕西农电事业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靠拼搏精神,拼出了陕西农电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成为陕西省大型配电网经营企业,也是全国实力最强的地方电力企业之一。
陕西是一个农业大省,2600多万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5%以上。有50个县被国家列为贫困县,其中由省属农电负责供电的为37个,省定的19个贫困县中有13个为省属农电负责供电。截至1991年,陕西省属农电系统66个县、乡、村、户通电率分别为90.91%,72.8%,74.58%,乡乡通电县只有37个,其中村村通电县仅7个。无电人口400多万。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陕北、陕南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城乡、地域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当时陕西省农电发展的状况是:榆林地区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电网和稳定的电源供应,随着这个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缺电愈来愈成为制约基地建设的“瓶颈”。陕南三地市由于主网构架没有形成,明珠般散落在秦巴山区的小水电开发不成气候。这样,因为处于陕南三大资源开发枢纽地位的小水电无法先行,导致陕南生物、矿产资源开发步伐无法加快。关中(包括延安),电力事业发展较早,但设施落后、电源点布局不合理。
针对现状,经过认真分析研究,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制定了大力发展陕北、积极开发陕南、稳定提高关中、多种形式并举、超越全国水平的农电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
从1992年开始,陕西省属农电通过多方筹资,先后扩建、新建榆林、神木、府谷3个电厂,使榆林电网装机容量达到35.3万千瓦。并建设了横山电厂东送、西送和米脂、靖边、横山、府谷Ⅱ、榆林西沙以及神木——榆林Ⅱ回110千伏等重点输变电工程,使榆林电网的电源点布局和电网结构日趋完善,为省委、省政府开发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陕北之后是陕南。1998年开始建设的巴山电网,总投资达1.5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后将把陕南地区散落在秦巴山中闪闪发亮的15座小水电站连接起来,照亮秦巴山区的千山万水,为8县的村村通电、经济腾飞创造条件。
为改变陕西省农网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下、供电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状况,1996年,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又提出了“建设是发展、改造也是发展”的战略。他们在积极拓展全省电网覆盖面的同时,把电网改造的主战场放在了关中和延安。1990年以来的8年中,省属农电系统共投入更新改造资金1.3亿元,完成重点改造项目218个;增容、改造变电站89座,新增供电容量24.5万千伏安,集中改造了部分主网卡脖子线路和19条高损配网馈路,提高了电网输电能力;改造高耗能配变1.02万台。关中电网改造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
1990年以来,省属农电直管电网建设投入资金共计10.2亿元,其中农电企业直接投放4.8亿元。新建、扩建电厂6座,装机容量16.04万千瓦;新建110千伏变电站9座;新建35千伏变电站23座;架设110千伏线路210千米;架设35千伏线路365千米;架设配电线路1.4万千米。目前,省属农电系统已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9座,容量54.11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129座,容量66.42万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644.2千米,35千伏输电线路2780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2.4万千米,配电容量166.4万千伏安。
10年来,经过全省上下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省属农电农村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省属农电乡、村、户通电率已分别达到98.4%,96%,95%。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用电结构也在不断发送,农村乡镇企业用电和农民生活用电分别由1990年的4.7亿千瓦时、0.83亿千瓦时,提高到1997年的6.6亿千瓦时和5.38亿千瓦时,农村年人均用电水平和农民人均生活用电水平与1990年相比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用电的迅速增长,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
靠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干出了事业,闯出了路子。
第一,开全国“电力扶贫共富工程”之先河。1992年,陕西省农电管理局根据几年来的实践,依据国家以及省上关于中国在20世纪末脱贫的宏伟规划,及时决策,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以帮助贫困地区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消灭贫困为目标的“电力扶贫共富工程”。工程实施8年来,陕西省属农电系统累计投入资金10亿元,共解决了179个乡、8533个村、100余万户,约32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与1991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21.4%,15.73%,并走出了一条“集资办电、多家办电、以电养电”和“谁投资、谁受益”的新路。
第二,“建设是发展、改造也是发展”的战略与去年国家开始实施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战略相一致。1996年,陕西省农电管理局根据当时的电力市场变化和全省农村电网老化、供电质量差、可靠性差等状况,适时、超前地提出了“建设是发展、改造也是发展”的战略,坚持把投资重点放在了电网的技术改造上,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保证电网的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推出富平县农村电网标准化整改经济在全系统推广应用。1998年,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紧紧抓住国家“两改一同价”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开始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
第三,在农村用电管理体制上,率先在全国实行“双统管”。针对陕西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的电管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人员不稳定、用电秩序混乱的状况,1992年,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属农电系统对农村电管组织进行整顿。其实质就是对乡镇电管站和农村电工实行“双统管”,突出发挥电力行业管理的主导作用。经过整顿,共精简不合格电工800多人,给1100人评定职称,为5000多人办理了养老保险。农村用电体制的规范化,使过去农电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促进了农村用电秩序的转变。1999年,根据国务院2号文件精神,陕西省农电管理局进一步强化了农村用电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共撤销乡镇电管站596个,精简乡镇电管人员和农村电工8662人。已完成了农网改造的乡村均实现了供电所直管到户,规范了农村电力营销,切实做到了“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第四,率先在全国推行农村分类综合电价和最高限价。1994年,在省纪委的领导下,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最高限价和分类综合电价。这一保护广大农民利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做法,对遏制不合理的加价、加费起到了巨大作用,受到了中纪委、监察部的高度重视。不久,两家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陕西的经验。1999年初,根据国家计委、陕西省的要求,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开展了大规模的专项电价清理工作。仅上半年,全系统就减轻农民用电负担4000万元。几年来,陕西省属农电系统累计减轻农民群众不合理用电负担1.1亿元。
第五,制度化与现代化技术结合的“施家之路”,引导了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用电管理新潮流。1990年,富平县施家电管站便实行了人、财、物的统一管理。1992年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电费代储、电脑管理的新制度。1997年,他们又与西安交通大学协作,投资45万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利用无距离自动监控技术的乡级调度。目前,施家电管站正在实施微机自动抄表工程。
1995年底进入试运行的榆林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当时在陕西地调自动化通信系统中居领先地位;在成套设备网络的应用上榆林地区尚属首家。
1995年,乾县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县级调度系统,1997年县调自动化又通过了国家电力部实用化达标验收。城固、大荔、礼泉县调度也即将建成投运。
1996年,永寿县率先在全国县城电网改造中安装10千伏箱式变压器。
这些都标志着陕西省属农电电网已向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方向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第六,1997年底成立的陕西八大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陕西省电力行业首家实施股份制改组的现代企业,其标志着陕西省农电管理局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取得了成效。
第七,1998年,在全国电力市场疲软,出现前所未有的电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下,陕西省属农电管理局所属的榆林供电局适时调整营销策略,采取积极措施开拓用电市场,售电量较上年增长19.34%,增长幅度在全省地市最高,并走在全国前列。
第八,目前,陕西省属农电系统已建成地、市以上“文明单位”46个,其中4个成为省级“文明示范单位”;有18个县级农电企业跨入了全国电力“三为”服务达标单位的行列。1998年富平、岐山、眉县、大荔、三原5县通过了农村电气化县验收。
四
纵观陕西农电事业发展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陕西农电带来了发展良机,是我省各级领导解放思想、适时决策给农电发展提供了条件,是深化改革、科技兴电为陕西农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陕西农电发展的今天。陕西省农电管理局成立10年来,由于经营管理省属配电网,职能专一,而且对县级电力企业实行省级直管,所以农电管理水平效果显著,多年来在乡镇电管站管理、农村电价管理、电网改造、电力扶贫等方面均走在了前列。
陕西农电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农电是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电企业是电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电力市场是电力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陕西农电已成为对全省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基础产业。
陕西农电十年发展实践同样说明:陕西省农电管理局的组建及省属农电系统的发展壮大,打破了行业垄断、突破了封闭管理的旧模式。陕西省较早形成了输、配网分级管理,地方电力企业、国家电力企业协作发展的格局。
多年以来,作为一种十分特殊的商品,电力在国际上一直属自然垄断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始改革电力经营体制。虽然其做法各异,但目标是一致的:开放市场、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最终是消费者受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总结我国电力发展的得与失,电力体制应该围绕市场形成不同层次、不同所有制,在政府统一协调下的企业经营群体,形成中央、地方电力企业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10年来的工作实践,也为陕西省属农电农村电气化事业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主要是:
(1)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电积极性,是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保障。
(2)坚持“多家办电、以电养电”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是农村电气化事业发展的关键。
(3)坚持以农村电网建设为基点,通过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努力开拓农村电力市场,是农村电气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回首往事,陕西省农电管理局走出了一串闪光的足迹。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陕西省属农电系统制定了2000年以前的宏伟目标:抓住国家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的有利时机,启动总投资62亿元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的浩大工程,建成一个与地方经济相适应的网络健康、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农村电网体系;实现全省村村通电,使全省户通电率达到97%以上;争取20个县实现配网自动化和县级调度;建成6个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使10个县达到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
对于农电已经做、正在做和将要做的事情,农业在期待,农村在盼望,农民在关注。
肩负着建设陕西、服务社会重任的一万多名陕西农电职工,将勇敢地承担起推动农电发展的历史重任,迎接挑战,谱写出陕西农电事业更加灿烂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原载1999年9月29日《陕西日报》第15968期第4版、1999年4月9日《西北信息报》第1500期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