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张仲景,名机,史称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215-219)。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

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疫疾广泛流行,大批的人死亡,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196)起,10年内有2/3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70%。张仲景刻苦学习《黄帝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的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伤寒杂病论》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学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金匮要略》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书中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猝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论述的疾病包括痉、湿、喝、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疾、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以及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等。在治疗手段方面,除使用药物外,还采用了针灸和食物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等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约10余种。有的方剂还对煎药和服药方法以及药后反应都有详细的记载。

本书选编了《金匮要略》中的经典名方,每首方剂从方歌、方源、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义、方解、运用、历代医家方论等方面论述。书中收罗广博,撷英取华,详解略说,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使读者更好地熟悉、掌握《金匮要略》中组方原理及临床运用规律,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本书适合中医爱好者及中医临床医生阅读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中出现的犀角、穿山甲、羚羊角、龙骨等现已不再使用或使用其他替代品。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