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当归散
【方歌】
眼眦赤黑亦多端,小豆生芽曝令干,
豆取三分归一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方源】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组成】 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480克,当归45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2克,浆水调服。每日3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用】 利湿和血,健脾止血。
【主治】 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者。
【方义方解】 方用赤小豆除湿排脓,消肿解毒;当归和血补血。两药合用使湿去、热清、肿消、脾健、血和,诸症自愈。
【运用】
1.辨证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湿热蕴毒,肠中痈脓、便血等症。临床应用以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为其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临床应用,宜随症加减。如便血,加连翘、升麻;兼便秘,加桃仁、牛膝;上消化道出血,合黄土汤应用;瘾疹,加连翘、土茯苓、忍冬藤、生地黄;白塞氏综合征,加牡丹皮、生地黄、白芍等。
3.现代运用 可用于便血、上消化道出血、渗液性皮肤病、瘾疹、痔疮、白塞氏综合征等病症。
4.注意事项 应用本方时,方中浆水至为重要,用之则有明显的清热作用。寒湿便血证者禁用。
【方论精粹】
1.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凡脉数则发热而烦。此热在血,不在荣卫,故不发热,但微烦尔。汗出者,以血病不与卫和,血病则恶烦,故欲默,卫不和则阳陷,故欲卧;腠理因开而津液泄也。3~4日目赤如鸠眼者,热血循脉炎上,注见于目也;7~8日目四眦黑者,其血凝蓄,则色变成黑也。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之邪散漫,则毒血流,伤其中和之气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结成脓,胃气无扰,故能食也。用赤豆、当归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排脓,补血脉,用之为君;当归补血、生新去陈为佐;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血为辅使也。”
2.沈明宗《沈注金匮要略》:“用赤小豆去湿清热,而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养正,以驱血中之风;浆水属阴,引归、豆入阴,驱邪为使。斯治风湿流于肠胃而设,非狐惑之方也。”
3.张璐《千金方衍义》:“方以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佐当归司经血之权,使不至于散漫也。至于先便后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肠流入大肠热毒之源,见证虽异,而主治则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