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粳米汤
【方歌】
脾胃附子粳米汤,半夏甘草大枣方,
腹中寒痛有雷鸣,化饮散寒又温阳。
【方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组成】 附子(炮)5克,半夏、粳米各12克,甘草3克,大枣10枚。
【用法】 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功用】 温中祛寒。
【主治】 胜寒气,和内外。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方义方解】 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助阳化饮;半夏燥湿化饮,降逆醒脾;粳米补益脾胃;大枣、甘草益气补中,顾护脾胃。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脘腹寒痛、腹中雷鸣,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或腻、脉沉或迟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痛明显者,加白芍、细辛以温阳缓急止痛;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茯苓以健脾渗湿;饮邪明显者,加苍术、白术以健脾醒脾燥湿。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肠结核、慢性肠胃炎、结肠炎、肠黏膜脱落、慢性肝炎等,还可用于治疗心肌炎、心肌缺血、脉管炎等。
4.注意事项 脾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1.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人之生,阳气为之耳。阳气生于下焦,盛于中而会于上,岂得复有寒乘之,于是阴阳通,清浊分,而上下因以位,由是清气上升,遂不致下陷,浊气下降,亦不至于上潜也。若使腹中有寒,则入者已不化,承者已不生,又何能生克不差,腑脏相安乎。于是为雷鸣,为切痛,为胸肋间逆满,势必至于呕吐不已者,无他,地气之寒为之也。故以附子为阳,阳回而寒气去矣;以半夏散满,满散而呕逆止矣。若论养胃何如粳米,安脾何如甘味,此言痛之因于寒,寒则未有不本于虚者。”
2.喻昌《医门法律》:“腹中阴寒奔迫,上攻胸胁以及于胃,而增呕逆,顷之胃气空虚,邪无所砥,则入阳位则殆矣。是其除患之机,所重全在胃气。承其邪初犯胃,尚能自食,而用附子、粳米之法,温飨其胃,胃气温飨则土厚而邪难上越,胸胁逆满之浊阴,得温无感留恋,必还以下窍而出,旷然无余,此持危扶颠之手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