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方歌】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冷积内结成实证,攻专温下妙非常。
【方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组成】 大黄9克,附子(炮)12克,细辛3克。
【用法】 以水5升,煮取2升,分温3服。若强人煮取2.5升,分温3服。服后如人行4~5里,进1服。
【功用】 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义方解】 本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治疗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为主。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寒积里实而设。以腹痛、大便不通、苔白腻、脉紧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部胀满、舌苔厚腻、积滞较重者,可加木香、厚朴以加强行气导滞的作用;腹痛甚者,可加肉桂以温里止痛;体虚较甚,可加当归、党参以益气养血。
3.现代运用 胆绞痛、慢性痢疾、胆囊术后综合征、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可予本方加减治之。
4.注意事项 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论精粹】
张秉成《成方便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黄得以行其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