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
【方歌】
甘草干姜二药齐,温肺运脾暖四肢,
金匮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遗。
【方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组成】 炙甘草12克,干姜(炮)6克。
【用法】 上二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脾胃阳虚,手足不温,口不渴,烦躁吐逆。老年虚弱尿频,下半身常冷,咳唾痰稀,眩晕短气,脉沉无力。
【方义方解】 肺气虚弱,寒气内生,水气留结,浊气上逆,则咳吐涎沫,清稀量多;寒气盛于内,则口淡不渴;肺气虚而不能上荣,浊气乘机冲于上,则头眩;气虚不能温煦于外,则畏寒;肺虚不能通调与固摄,则小便数,或遗尿;肺气虚弱,则神疲乏力,短气不足以息;舌淡,苔薄白,脉虚弱均为虚寒肺痿之征。其治当温补阳气,调理肺胃。干姜与附子,俱为纯阳大热之药,俱能振起机能之衰减。惟附子之效,偏于全身;干姜之效,限于局部。其主效在温运消化器官,而兼于肺,故肺寒、胃寒、肠寒者,用干姜;心脏衰弱,用附子。吉益氏《药徽》谓附子逐水,干姜主结滞水毒。盖心脏衰弱者,往往引起瘀血性水肿,其舌淡胖,如经水浸,用姜附以强心,则水肿自退,非姜附能逐水也。
【运用】
1.辨证要点 临床应用以咳吐涎沫,或胃脘不适,口淡不渴,或头眩,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沉迟为其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胃寒明显者,加附子、肉桂以温暖阳气;若呕吐者,加半夏、陈皮以降逆止呕;若大便溏者,加扁豆、莲子肉以健脾止泻等。
3.现代运用 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肺实质纤维化、肺气肿、肺不张等病症。
4.注意事项 肺热证,肺阴虚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吴谦等《医宗金鉴》:“咳而不吐涎沫者,肺燥咳也;咳而吐涎沫者,肺热痿也。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有冷饮,非为肺中成热痿也。肺中冷,则其人必不渴,遗尿小便数,头眩多涎唾。所以然者,以上焦阳虚,不能约制下焦阴水,下焦之水泛上而垂涎沫,用甘草干姜汤以温散肺之寒饮也。如服汤已渴者,属消渴,谓始先不渴,服温药即转渴者,不但非肺中热,亦非肺中冷,乃胃中热也,则不当以属肺中冷寒饮治之,当以属胃中热消渴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