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散

猪苓散

【方歌】

呕余思水与之佳,过与须防水气乖,

猪术茯苓等份捣,饮调寸匕自和谐。

【方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组成】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

【用法】 上三味,杵为散。每次6克,温开水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 健脾利水。

【主治】 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方义方解】 方中猪苓利水渗湿,泄利水气;茯苓健脾渗湿利小便;白术健脾以制水,燥湿以治水。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呕吐清稀涎水、膈间逆满、舌淡、苔薄、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胸满者,加瓜蒌、薤白以通阳行气除满;胸中水气甚者,加泽泻、桂枝以温阳泄水。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律失常等,还可辅助治疗慢性胃炎、幽门水肿、贲门痉挛等。

【方论精粹】

1.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论中所言先呕后渴,此为欲解之意也,急与之。呕吐后,伤津液,水入津液可复也。若未曾呕吐即思水者,即论中所言先渴却呕之证也。是为水停心下,应治其支饮而渴方愈也。”

2.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后思水者,知饮已去,故曰欲解,即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之意。夫饮邪已去,津液暴渴,而思得水,设不得则津亡而气亦耗,故当急与。而呕吐之余,中气未复,不能胜水,设过与之,则旧饮方去,新饮复生,故宜猪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

3.吴谦等《医宗金鉴》:“此详申上条之呕,以明其治也。呕吐病后,则伤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与饮之,不复呕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思水者,与饮之而仍呕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饮也。”

白术

药材档案

别名:于术、山连、浙术、冬白术、山姜、天蓟。

药材特征:本品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厘米,直径1.5~7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