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

【方歌】

茵陈五苓用泽泻,猪苓茯苓术桂心,

湿热黄疸同主治,湿重于热此方施。

【方源】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组成】 茵陈蒿160克,泽泻30克,猪苓、茯苓、白术各9克,桂心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水调服,日服2次。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用】 清热利水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小便不利,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不渴,或便溏腹胀,舌苔厚腻或淡黄,脉濡稍数。

【方义方解】 方用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合以五苓散利水渗湿,则祛除水湿之力增强。合而用之,清热利水退黄极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以身、目、便黄以及无汗、身体四肢困重、舌淡红、苔黄或腻厚、脉滑或濡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腹胀者,加陈皮、苍术以燥湿醒脾行气;湿重者,加车前子、滑石以渗利湿浊;大便溏者,加山药、白扁豆、薏苡仁以健脾渗湿止泻。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心源性黄疸、胆囊炎、慢性胃炎、病毒性肝炎、高胆素血症等,还可辅助治疗湿疹、荨麻疹、皮肤疮疡等。

4.注意事项 气血虚弱证慎用本方。

【方论精粹】

1.徐彬《金匮要略论注》:“此表里两解之方,然五苓散中有桂、术,乃为稍涉虚者设也。但治黄疸不贵补,存此备虚证耳。”

2.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此黄疸小便闭塞、气分实证通治之方也。胃中湿热相蒸则一,但有气血风寒之分,故后人有阴黄阳黄之别。盖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风入胃家气分,风湿相蒸是为阳黄,湿热流于膀胱,气郁不化,则小便不利,当用五苓散,宣通表里之邪。茵陈开郁而清湿热,则黄自退矣。”

3.陈元犀《金匮方歌括》:“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用也,盖黄疸病由湿热瘀郁,熏蒸成黄,非茵陈蒿汤推陈致新,不足以除热退黄;非五苓散转输利湿,不足以发汗利水。二者之用取其表里两解,为治黄之良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