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

【方源】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组成】 大黄(酒洗)、枳实(炙)各12克,厚朴(去皮,炙)24克,芒硝9克。

【用法】 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之所以如此是因硝、黄煎煮过久,会减缓泻下作用。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痉病,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口噤齘齿。

【方义方解】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证。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兼阴津不足者,宜加生地黄、玄参等以滋阴润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高热、惊厥、神昏谵语、发狂而见大便不通、苔黄脉实者。

4.注意事项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耗损正气。

【方论精粹】

吴谦等《医宗金鉴》:“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齘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大黄

药材档案

别名:黄良、将军、肤如、川军、锦纹大黄。

药材特征: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厘米,直径3~10厘米。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水火烫伤。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