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方歌】
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合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阴。
【方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组成】 半夏(洗)12克,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克,黄连3克,大枣(擘)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方解】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痢、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大枣、甘草、干姜,加生姜、枳实以下气消痞止呕。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4.注意事项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方论精粹】
1.吴昆《医方考》:“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2.程门雪《书种室歌诀二种》:“盖其人素本脾胃虚弱,一面因外邪误下,邪热入里而作胸痞;一面因误下伤脾阳,而为下利,完谷不化,日数十行。上则胸膈痞满,干噫食臭,下则自利完谷,形成上实下虚、上盛下寒、上下相隔之症,此仲景所论胸痞证之大凡也。泻心虽有三方,而以芩、半、姜、连四味为主,三方均必用之,其间黄芩、半夏一对,黄连、干姜又一对,铢两悉称,配合之精,后人万不能及也。芩、连苦寒降泄,姜、半辛温开化,用必相兼,或二或四,不可偏废,此四味乃治胸痞之正药,余药随症转移,非一定也。方中人参、甘草、大枣三味,乃因误下之后,自利日数十行,为正虚而设,并非治其胸痞者也,因症而加减之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