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

【方歌】

防己茯苓汤黄芪,益气通阳配桂枝,

本虚标实水肿病,利水消肿此方施。

【方源】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组成】 防己、黄芪、桂枝各9克,茯苓18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

【主治】 皮水,症见周身浮肿、四肢肿胀、小便短少,或兼疲乏无力、或兼四肢聂动者,可用于特发性水肿,急、慢性肾炎水肿等病症。

【方义方解】 方用防己、茯苓利水消肿为主;合以黄芪健脾益气,脾健则水湿无以生;桂枝通阳化气,气化则水湿自利,益正而祛邪;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通阳、利水消肿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表虚伴见四肢肿者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见水肿、皮肤作胀,加大腹皮、冬瓜皮;小便短少,加猪苓、泽泻;属膀胱气化失司,加白术、葱白;疲乏无力,加党参、白术;兼有畏寒肢冷,加附子、干姜。

3.现代运用 慢性肾盂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方论精粹】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防己、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芪、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茯 苓

药材档案

别名:茯菟、松薯、茯灵、云苓。

药材特征: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